變革,就要付出代價。改變的幅度越大、觸及的利益越深,“陣痛”期就會越長,也就會有更多的人要打“退堂鼓”,種種理由可想而知。進,可能會步履艱難;退,則一定是前功盡棄,怎么辦?這就需要魯能體育的高層決策者下決心了。

本報記者 李志剛
去年,本報曾就魯能泰山“是否需要變革”,舉行過大型讀者問卷調(diào)查,得到的反饋信息幾乎是100%的球迷都認為“很有必要且勢在必行”。在本報舉行的座談會上,與會人員,從俱樂部管理層,到山東省足協(xié)官員,再到大學教授、知名專家,觀點也是相當一致——“變則通,通則達”,在如今的新形勢、新社會大背景下,“變”是常態(tài),“不變”才是違反歷史潮流的舉動。只是,任何變革,都會觸及既得利益階層,大至社會,小至球隊,莫不如此,這就涉及到大家經(jīng)常談?wù)摰摹瓣囃础绷恕?/p>
稍有工作經(jīng)驗、社會閱歷的人,應(yīng)該都不會天真地想像“存在一種可以避免‘陣痛’的變革”。這就如同一個人做事情,既想當“好好先生”,還想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績,這是不可能的。比如魯能泰山,今年年初,俱樂部方面對外宣布“加強海外青訓建設(shè),爭取走出一條中國足球發(fā)展新路”的一攬子計劃之時,很多人為之歡欣鼓舞,認為魯能有擔當、有氣魄;庫卡攜眾多新外援、新內(nèi)援到隊之后,所到之處更是“聽取掌聲一片”;原有的魯能球員,對自己能夠置身在這樣一個集體之中、能夠在世界知名教練庫卡的麾下效力而倍感自豪……但是現(xiàn)在,魯能亞冠未能出線,在中超聯(lián)賽中也剛剛經(jīng)歷了“三連敗”,說怪話的、潑冷水的、看笑話的、扇風點火的、趁火打劫的……全來了。
人世間,向來是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葉公好龍者眾,本屬正常,目前的關(guān)鍵所在,便在于魯能體育的高層決策者如何判斷、審視目前球隊經(jīng)歷的“陣痛”,然后拿出什么樣的應(yīng)對之策。設(shè)身處地地為魯能考慮,首先應(yīng)該進行“系統(tǒng)自檢”,從多角度、多層次出發(fā),看看變革的“一攬子計劃”是否科學、是否嚴謹、是否具備可操作性;其次,需要對庫卡及其教練團隊,幾個月以來的工作進行專業(yè)評估;第三,對眼下的“陣痛”進行具體分析,厘清問題的根源所在;第四,找到解決之道,教練的問題就與教練溝通,球員的責任就向球員講明,切忌形成“一筆糊涂賬”,誤人誤己。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變革階段,經(jīng)歷的陣痛越長、越劇烈,順利“過關(guān)”之后取得的成績、達到的境界也將更可觀。如今的魯能,好比正在搶渡急流,歷經(jīng)艱辛,人至中游,倘若退回原點,不僅前功盡棄,更是會失去發(fā)展的大好機遇;既無退路,當然只能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