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夏兩季,濟南市園林局兩次發布“通緝令”,緝拿一種名叫“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害蟲。這種原產于北美的害蟲3年前首次在濟南被發現。然而,由于沒有“天敵”,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濟南異常囂張,數月時間已經遍布整個濟南。
“吸血”小蟲瞄準法桐
“懸鈴木方翅網蝽”,一個聽起來有些生澀拗口的名字,背后卻藏著一個“陰謀”。這種蟲子主要寄生在懸鈴木上,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法桐”,破壞的則是由法桐帶來的茂密樹蔭。
21日,記者探訪時發現歷山路兩側的法桐大片葉子枯黃,僅從歷下大潤發往南到經十路段,路西側就有十二三棵法桐出現明顯的葉子枯黃。而在園林部門修剪下來的樹葉上,記者發現了懸鈴木方翅網蝽留下的痕跡--綠色的葉片背面靠近葉脈的地方布滿了很多深色的小點,這是懸鈴木方翅網蝽刺吸后留下的分泌物。
馬鞍山路高大的法桐也未能幸免。從部分脫落的樹葉上記者找到了懸鈴木方翅網蝽“肆虐”過的痕跡。原本翠綠的樹葉正面已經變得斑斑點點,而迎著光看去,樹上不少葉子靠近葉脈的部分顏色都變淺了。
“這種蟲子刺吸樹葉以后,樹葉就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對于樹的生長肯定有影響!睗鲜袌@林局公共綠地管理處處長蘇先春說,目前市區內出現大片法桐葉子枯黃的情況,有兩種原因,一種可能是因為干旱,另外一種就是被懸鈴木方翅網蝽蹂躪的結果。
比美國白蛾更隱蔽
據了解,在濟南市的行道樹中,法桐占比最高,約30%的行道樹都是法桐,主要集中在歷山路、經十東路、馬鞍山路、大緯二路以及商埠區。這意味著如果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疫情不能有效控制,將對濟南市的整體綠化造成很大影響。
蘇先春告訴記者,一說到影響樹木的害蟲,很多人都能想到美國白蛾。確實,前些年美國白蛾肆虐的事件還讓不少人心有余悸。不過,與美國白蛾相比,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危害并不小,而且更具“隱蔽性”。
“一個是美國白蛾,一般老百姓都認識,一旦發現都知道要向園林部門報告。但是對這個懸鈴木方翅網蝽大家不了解,即便是看到了也不知道是害蟲!碧K先春表示,除了公眾認知有限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懸鈴木方翅網蝽和美國白蛾的破壞樹木的方式不一樣,所以不容易被發現。
“美國白蛾主要是吃闊葉樹,這樣樹上一旦有蟲子就很容易被發現。而懸鈴木方翅網蝽主要是侵害法桐,刺吸樹葉里的汁液,在初期很難發現,一旦發現想控制就比較困難了!碧K先春說。
圍剿網蝽必須不留死角
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能在-12℃成活,但是其又特別喜歡高溫干旱的氣候。濟南今年春天回暖比較早且降水少,持續高溫干旱的天氣給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繁殖創造了條件。
而且,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傳播速度極快。資料顯示,我國于2002年首次發現該蟲傳入長沙,并于2006年在武漢大面積爆發。隨后在短短3年時間里,懸鈴木方翅網蝽就在華東、華中、西南等地攻城略地。
濟南市于2011年8月份首次發現懸鈴木方翅網蝽,當年9月份的調查結果顯示,懸鈴木方翅網蝽已經在濟南蔓延開來,遍布各區。據濟南市園林局的植保專家介紹,方翅網蝽自己飛行能力并不算特別強,但是它們會“搭順風車”完成快速傳播的任務。
“一是借助風勢傳播,另外就是可以通過木材運輸等方式實現長距離傳播。”植保專家告訴記者,由于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這種傳播方式決定了對其進行“剿殺”必須全民動員不留死角,否則有的樹打藥,有的樹不打藥,很快打過藥的樹又會被感染,難以起到應有的防治效果。
目前,濟南市、區兩級園林部門已對道路、游園、廣場上的法桐進行了蟲害防治。同時呼吁栽有法桐樹的社區街巷、單位庭院、居住小區等也積極行動起來,協同“作戰”。
廣大市民一旦發現蟲情,也可及時與市、區園林部門或樹木管理責任單位聯系。另外,全市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廣大市民也可到泉城綠網查詢《濟南市園林植保信息》,了解園林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治情況。
相關新聞 園林植保PK“多國部隊”
作為一種外來物種,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濟南的“天敵”很少。據了解,蜘蛛、捕食蝽、螳螂都可以捕食懸鈴木方翅網蝽,但它們的數量卻少很多,并不能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的擴散傳播起到有效的阻擊作用。
由于缺乏天敵,包括美國白蛾、松材線蟲之類的外來害蟲都給園林部門造成了不少麻煩。據蘇先春介紹,國家林業局監控發現,山東省的青島、濰坊、威海、淄博等地,今年都發現了松材線蟲疫情。
“濟南市林區以側柏林為主,但南部山區仍有不少松樹,而淄博市距離濟南不過100公里,所以,雖然濟南目前未發現松材線蟲疫情,但仍對這種蟲害保持嚴密監控!碧K先春說。
由于對外交往頻繁,與前些年相比,這些年園林部門植物保護工作面臨來自外來物種的挑戰確實越來越多。為了城市的花紅柳綠,和“多國部隊”作戰幾乎成為了園林植保工作的家常便飯。除了傳統的進出口貿易外,個人出國留學旅游,從國外購買商品,都可能把這些不速之客帶回家。
相關鏈接 外來物種“美洲產”的最多
外來物種入侵,如今已經成為破壞生態的公害蟲,這其中又以來自美洲的外來物種為最多。
懸鈴木方翅網蝽來源于北美,顧名思義,美國白蛾自然也是“美國貨”。不僅如此,這些年出現在公眾眼中的一些熱門入侵物種也都打上了“美洲出產”的標簽。
最負盛名的莫過于曾經給大明湖水生態造成威脅的巴西龜,而同樣威脅到全國不少淡水水域生態環境的水葫蘆原產地也是美洲,還有最近兩年經常見諸媒體的“食人魚”也來自亞馬遜河流域。此外,餐桌上常見的福壽螺和小龍蝦原產地也都在美洲。
據了解,美洲是中國外來入侵物種最大來源地,中國55%的外來入侵物種來源于美洲。而從山東本地情況看,青島60種外來入侵植物中,有39種來自美洲。
對此,生物學家分析認為,美洲生物之所以稱為外來入侵物種的主力軍,一方面是因為美洲大陸和亞洲大陸相距較遠,原本有各自獨立的生態系統。另外一方面,對于北美的動植物而言,由于氣候條件和我國較為相似,所以一旦進入,就能夠很快地適應環境,特別是在缺乏天敵的情況下,泛濫成災也就不足為奇。
中國物種入侵 老外也著急
中國或者亞洲的一些物種也會給其他地方找麻煩。大閘蟹、鯉魚,甚至是人們常用的葛根都讓很多“老外”恨得牙癢癢。
最近,美國陸軍工程兵就應奧巴馬的要求向美國國會提交了一份關于防止鯉魚進入美五大湖區的計劃,整個計劃預計將耗資180億美元,用25年建堤攔住亞洲鯉魚。
亞洲鯉魚是美國人對青魚、草魚、鳙魚、鯉魚、鰱魚等8種魚的統稱。由于亞洲鯉魚沒有天敵又繁殖迅速,而且美國人不習慣吃這些魚,結果造成了亞洲鯉魚泛濫,給五大湖的其他生物種群帶來了滅頂之災。
此前,有消息稱大閘蟹的泛濫讓德國人很頭疼。其實在美洲,來自亞洲的各種食草蟹都是“禍害”.20世紀80年代,亞洲食草蟹登陸美國,并與此前已經在美國落地生根的歐洲蟹爭地盤,結果造成了兩敗俱傷。
而葛根是國內非常常見的一種植物,不僅可以食用,還是一味中藥。1876年,葛根首次在美國的費城百年博覽會上出現,當時專家把它吹捧為一種耐寒、快速增長的地被植物,可幫助抑制水土流失。但之后因為它生長太迅速,長得遍地都是,從而獲得一個新的綽號:通吃南部的藤蔓。如今,葛根遍布美國各州,甚至蔓延到新澤西州北部,對當地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成為著名的“入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