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6月2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報道 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苗館鎮偎泉村的鄉村衛生所里,有這樣一只鞋盒,它見證著一個人從年少到半百的人生軌跡,承載者一個家庭35年一路走來的別樣情愫,也詮釋著這個人世最質樸無華的仁愛無疆。
在《論語》的512個章節中,使用最頻繁的一個漢字,達到了105次,這個漢字就是仁。《論語 顏回篇》有一段關于仁最簡單的解釋,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不同的儒學經典又在不同的論述中給予了仁更多地詮釋。上下相親謂之仁,溫良者仁之本也。這些關于仁愛的思想,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一貫而來的仁愛思想,在當代,又被賦予了哪些新的涵義呢?
濟寧市泗水縣苗倌鎮偎泉村座落在一片大山腳下,村莊遠近有二十幾座山頭,山頭不高,卻隔絕了外界的喧囂,讓人感受到與世無爭的寧靜。偎泉村衛生室是這片被大山環繞的區域中唯一一所醫療機構,它的職責是為附近8個村莊、1892位鄉民提供最基礎的醫療衛生服務。劉慶民是這所衛生室唯一的鄉醫,他每天都要往返幾十里地在這8個村莊來回奔波。
劉慶民:“我高中畢業后在村里任民辦教師,當時山區的條件比較差,也沒有醫療條件,得出去一二十里地才能找到醫生,一來一回需要五六個小時。有孕婦難產的當時大出血,當時村里沒有醫生,來不及,扎個架子抬著去城里,結果死在路上了。”
1978年,由于感同身受山村求醫的艱難,劉慶民幾經猶豫最終決定棄文從醫,開始了他長達35年的鄉醫生涯。然而,很快,劉慶民就發現這個職業遠沒有他想象地那樣簡單。
劉慶民說,當時山村的條件非常差,慢性病都看不起,沒有錢,有的病號賣豬賣羊來代替醫藥費,有的就不給了,一次兩次,接二連三的就這樣。
在泗水縣苗倌鎮偎泉村以及附近的幾個村子里,貧窮讓這里的許多鄉民幾乎無力支付醫藥費,硬抗著和欠賬看病成為他們日常對待疾病的兩種基本方式,而天生善良的劉慶民選擇了后者:為沒錢支付醫藥費的鄉民們先行治病。
患者張守志老人的老伴說,“在縣城醫院動手術得好幾萬,一說好幾萬,咱沒錢了,千把兩千的都得借,我就尋思這怎么治啊? 就回家了,回家來讓劉慶民給看,他說你別愁得慌,沒錢也不礙事,沒錢也給看,我沒錢,沒錢也得給你墊。”
這樣的經營方式,讓診所甚至無法自給自足,妻子包現云用養殖種地換來的收入來貼補診所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劉慶民開始不得不時常借錢進藥,然而不斷的賒賬治病又讓這個缺口越滾越大,劉慶民一下子就陷入了這樣的債務怪圈。在這個越箍越緊的圈中,本來應該相對富裕的鄉醫之家成為遠近幾個村子里的窮戶之一。
劉慶民的兒子劉壯說:“我上初一的時候,剛開學老師讓交學費,一共126塊錢。然后老爸就出去借錢去,跑了三家才借了八十多塊錢。”
劉慶民的妻子有時也會勸丈夫去問欠賬的人要錢,但是在劉慶民看來,看病的鄉民都很熟,都是自己的老病號,家里的條件有錢沒錢都能摸得清,人家有錢能不給么?劉慶民堅持認為,鄉民們有錢自然會來還債;如果他貿然去討債,會逼得欠債的鄉民拆東墻補西墻地借錢還他,他于心不忍。三十五年來,他從沒因討債而登過任何鄉民的家門。
劉慶民:“當時我寧愿借錢去我不會去給他要賬去,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呢?他只要有錢就會給我,他確實沒有錢。”
劉慶民習慣將賒出去的醫藥費賬單都放在鞋盒里,三十多年里,一些賬單散失了,一些被歲月損毀了,而保留下來的這部分也盛滿了滿滿一鞋盒,“這里保存賬單的也得接近八九萬。”但是劉慶民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可怕的夢靨開始悄悄地侵蝕著這個勉強支撐的家。2010年5月,劉慶民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
兒子劉壯得知這個消息時候,覺得天都塌下來了,這個家完了。劉慶民的妻子也沒少流淚:“家庭條件剛好這么一點,他就得這兩次病。 我說難道就是這樣的命么?我說一旦沒了你我怎么過啊。”
悲痛中的劉家人決定,即使傾家蕩產也要為劉慶民治病,為了籌錢,妻子找遍了所有可能借到錢的親戚、朋友,萬般無奈的包現云想到了最后一招——討債,但是這遭到了劉慶民的反對,“人家有錢人家都知道還。咱有病知道沒錢看了,人家有病呢?”
不久,又背負了新債務的劉慶民出院了。為了讓這個鄉民們依賴多年的診所不至于后繼無人,2013年2月,劉慶民把在曲阜中醫藥學校學習高護的兒子和兒媳都叫回了家幫忙。而他自己,在經過了短暫地彷徨之后,又像三十五年來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所做的一樣,背起了他愛心的醫藥箱。
記者問劉壯,如果爸爸老了干不動了,你自己經營這個診所,你還會這樣干嘛?劉壯堅定地說:“會啊”。
臨行時,劉壯告訴記者,父親的鞋盒也許會被慢慢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而自己的鞋盒才剛剛打開它懵懂的蓋子,后輩們關于鞋盒的故事也會長傳不衰。濃縮在鞋盒里的愛因其代代傳承才更顯厚重深遠,延續在歷史中的仁因其代代傳承而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