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40歲的王珍龍躺在濟南軍區總醫院血液科的病房里,體內血液通過體外循環過濾,將造血干細胞捐獻出來,拯救千里之外重慶的重癥女孩,他也成為山東第 30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山東省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曹懷杰在新聞通報會上表示,全省志愿者數據入庫量全國居首,達到137000多份,配型成功率也越來越高,今年中國實現捐獻的志愿者,每10個人中就有1個是山東人。
山東自2002年建立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山東分庫以來,目前全省造血干細胞資料庫的庫容量已達13萬7000多人份,位居全國首位。庫存量持續增加,也在提升配型成功率。
山東從第1例到第100例捐獻用了9年多時間第100例到第200例捐獻用了1年8個月從第200例到第300例,僅用1年6個月
截至目前,山東今年已有61人捐獻,預計年底將達70人左右,將在全國今年700人左右的捐獻者中占到十分之一。
捐獻者:“能救她,我不能不做”
王珍龍是臨沭縣人民武裝部的工作人員,2009年,他在當地報名加入了中華骨髓庫,并采集血樣。今年6月,王珍龍接到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電話,得知與重慶一位患者配型成功,當即表示同意。“這是一種緣分吧,作為志愿者,能獻出自己的造血干細胞,挽救患者的生命,我不能不做。”王珍龍說,他的家人都很贊成,只是怕兒子擔心,來濟南后才告訴孩子。19日,王珍龍也成為全國第3838例、山東第30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受捐者:“起死回生,讓我明白如何活下去”
重慶一家醫院來濟南負責取回造血干細胞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患者是一名只有24歲的醫學生,剛剛畢業,正準備開始新的工作之時,罹患白血病。“她寫了一封信,委托我們轉達她和家人對王珍龍的謝意。”該工作人員說。
信中,女孩寫著:“我在24歲這一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波折,原以為可以順利走上醫學崗位的我倒在了病床上,無邊無際的黑暗和錐心刺骨的痛一瞬間侵襲了我。但想到父母,我想活下去,我要活下去。”
女孩信中對王珍龍說:“您給了我生的希望,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會盡快好起來,盡自己所能去救治更多的病人,就像當初您對我做的一樣。”
紅十字會:志愿者越多 配型成功率越高
隨著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發病率升高,很多患者在等待配型過程中死亡,使得造血干細胞捐獻愈加重要。“白血病患者配型仍十分艱難,親屬間成功率只有10%到20%。尤其年輕的患者多是獨生子女,配型更難。”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非血緣關系的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幾率更只有十萬分之一。因此,造血干細胞資料庫的容量越大,參與的志愿者越多,挽救的生命越多。
曹懷杰表示,山東自2002年建立分庫以來,目前全省造血干細胞資料庫的庫容量已達13萬7000多人份,居全國首位。
據統計,山東從第1例到第100例捐獻用了9年多時間,從第100例到第200例捐獻用了1年8個月,而從第200例到第300例,僅用1年6個月。截至目前,山東今年已有61人捐獻,預計年底將達70人左右,將在全國今年700人左右的捐獻者中占到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