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恢復通車的泉城路經過維護后,部分斑馬線前標了黃色的“車讓人”字樣。但記者觀察發現,提示語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鮮有汽車主動讓行人。芙蓉街前斑馬線1小時內有近千輛車通過,僅有6輛車主動停車讓行人。不僅泉城路如此,泉城各大路口車不讓行人的現象比比皆是。
遺憾:千輛車僅6輛主動禮讓
維修后的泉城路更加注重對行人的關心。除了濟南首個對角斑馬線,車讓人的標志也成了泉城路的新舉措。但很多市民發現,車讓人的標志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這些良好的舉措在司機惡習面前,成了擺設。
泉城路作為濟南購物休閑集中地,游客和市民眾多。恢復通車的泉城路現有15道過街斑馬線,其中8條為紅綠燈旁斑馬線,所有斑馬線來車一邊地面都標出了黃色的“車讓人”字樣。
29日下午,記者泉城路芙蓉街人行橫道處看到,芙蓉街、恒隆廣場人流量大,但幾乎所有過路人都先在路邊等候,直到車流過完才開始走過馬路,在路中每過一個車道都要先停留讓車過去再走。
下午1點45至1點50,共有66輛車通過此路口,有90位行人分6趟過馬路,僅有2輛車停車讓人。2點11分,一行3人由北向南過馬路時,車道上的12輛車僅1輛明顯減速,部分汽車響著喇叭直接通過。記者由南向北直接過馬路,右方2輛來車逼近時仍只減速而未停車。
下午1點40至2點40一小時內,近千輛車通過該路口斑馬線,只有6輛車主動給行人停車讓路。多數時候,只有路人聚集到二十多人時,還得靠在路邊值崗的交警會示意來車暫停,才會出現車輛統一減速或停車現象。
不僅泉城路,濟南多數應該禮讓行人的路口,都沒有讓人的現象。在文化東路、歷山路十字路口,即使人行橫道綠燈時也少有讓行人的汽車。下午3點21分開始的綠燈通過了22輛右轉車,其中19輛車路遇行人,但僅有2輛減速讓人,其他17輛車將行人卡在路中。有3位女生在紅燈亮起時在協警的幫助下才通過馬路。
惡習:前車禮讓,后車喇叭猛催
市民吳先生從事汽車行業多年,接觸的汽車文化較多,他長期以來堅持“禮讓行人”。在他看來,右拐車讓正在過馬路的行人、無人值守和沒有紅綠燈的路口,停車等行人過完再走,不僅是駕駛者素質的體現,更是汽車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讓吳先生覺得遺憾的是,能夠做到禮讓行人的司機太少了。“我每次開車從經十路往歷山路右拐時,總會停車等行人先過。”吳先生稱自己的舉動每次都會得到讓人厭惡的回報,“十次會有八次,后車總是響著喇叭催我快走。”
隨著濟南城市建設的進步,交警部門開始有意識設置“車讓人”標志,這些明顯的“車讓人”旨在讓汽車駕駛者關注弱勢群體,在沒有信號燈的地方學會主動讓行人。但29日記者在泉城路看到的情況證明,這些明顯的“車讓人”提示,根本沒有被司機放在眼里。
幾天前,一位杭州媒體人士陳先生來到濟南,談到濟南的風土文化,他覺得機動車不讓行人簡直不可想象:“齊魯大地歷來講究文明禮讓,這種不文明的現象過于普遍,實在不正常。”陳先生介紹,在杭州,機動車在沒有紅綠燈路口主動讓行人,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陳先生對濟南的印象很不錯,但司機做不到車讓人還是讓他對濟南的整體形象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