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假人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近日,記者撥通職業打假人王軍(化名)的電話,他沉思了許久才答應接受采訪。他說,外界對職業打假人有很多誤讀,他愿意談談他們這個一直備受爭議的群體的生活和現狀,讓人們對職業打假人有個準確的認識。
一次維權經歷 讓他走進打假圈子
第一次見到王軍,沒有當初想象得那么神秘,沒有帽子、墨鏡以及其他服裝工具的“修飾”,站在面前的是一個不到30歲、滿臉笑容的普通年輕人。
在最初聯系王軍確定采訪時,他猶豫了許久,長期的工作性質使他謹慎地詢問記者是怎樣認識他、并獲得聯系方式的。沉思良久后,他說愿意聊聊包括他在內的這一群體的真正生活和現狀,因為外界對他們有很多誤讀。
王軍說,進入這一行業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維權難的經歷,他也不例外。他曾經在商場內買了一種食品,食用后拉肚子,到商場找負責人協商,對方卻讓他拿出證明食品存在問題的檢測報告,以及造成拉肚子的證明,否則不予賠償。
這對當時的他來說,是個很大的難題。王軍說,為此他到處搜集證據,并在網上咨詢相關法律專家及維權人士,“光電話就打了40多個。”后來,他在網上認識了天津的一個職業打假人,對方給了他很多建議,并找出了這件食品在包裝方面的諸多問題。最終,王軍獲得了相應的醫療費用賠償。
這次維權經歷讓王軍感觸良多,慢慢地開始接觸并進入了這個圈子,直到目前,已有六七年時間。
單純靠打假為生 一年能賺四五萬元
對于外界認為的暴利,王軍笑著說:“人們對此可能有很大誤讀,干這一行和干普通工作差不多,想發財是很難的。”
王軍介紹,職業打假行業也講究名氣的大小,一些名氣大的前輩確實能拿到豐厚的收入,但對于大多數普通職業打假人來說,一年下來,去掉買食品的錢、路費、住宿費等成本,也就剩余四五萬元,有時拿不到賠償還得賠錢。
每一個職業打假人,都有自己的打假方向。王軍說,他主攻食品行業。“據我所知,目前全國有400多個主攻食品的打假人。”食品行業不是最掙錢的,但打假人數是最多的,因為入門比較簡單,尤其是食品包裝的標簽標志等問題,找起來既輕松,成本也很低。
在打假行業,服裝類是最賺錢的,因為相比食品,服裝的價格很高,一件衣服就可能值上千元,但這一行業門檻很高,需要很好的專業技術才行。
王軍說,盡管食品有“10倍賠償”一說,但實際上,他們很少能拿到10倍賠償,大都是3-5倍,因為廠家會討價還價,工商部門也只能介入調解。“如果時間拖得太久,路費、住宿費等成本太高,實在耗不起,看著賠償差不多就算了,不能太較真。”
王軍透露,外界都稱他們是職業打假人,其實在業內,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或個體門店,有最起碼的穩定收入,而且有一個共同點:閑暇時間比較多。“如果單純靠打假為生,會過得非常辛苦,壓力會很大。”
經常被跟蹤 還會接到恐嚇電話
職業打假人的特殊身份及行為,也引起了很多商家、廠家的不滿。在記者聯系王軍的前一天,他又接到了一個廠家的恐嚇電話。“這很正常。”王軍說,盡管有時也會感到害怕和不安,但他已經習慣了得罪人。
也許是工作性質的原因,平日里,王軍喜歡看邏輯性很強的警匪片,“從中能學到不少防跟蹤的技巧。”王軍笑著說,干他們這一行,很危險,經常被人跟蹤,圈內不少人都有過被打的經歷。
王軍說,每一次打假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尤其是深層次的產品質量問題,有時為了搜集證據,得準備大半年時間。但并非每次打假都能獲得相應的賠償,有時商家會以各種理由推脫責任。“所以,圈內人大都有隱形攝像機,拍下買東西的全過程作為證據。”
信息共享背后 有一條分成利益鏈
“在這一行,信息就是金錢。”王軍說,單靠個人的力量打假是很困難的,尤其是面對一些實力強大的企業,所以,很多時候,他們都采取合作的方式,實現資源信息共享。“比如,針對一個產品,大家會共同研究,找出問題所在,并相互溝通,找一個切入點,然后集體到各個城市投訴舉報。”
王軍說,這樣抱團投訴維權的成功率比較大,也比較有影響力,容易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但在信息共享的背后,業內也有一條利益鏈,比如拿到信息的人如果打假成功,需要給信息發布者一些信息費,以便以后更好地合作。
此外,面對一個問題復雜、不好入手的打假案例時,個人如果無法解決,可以向業內的一些資深前輩請教。“他們會給你出很多主意和建設性的意見。”王軍透露,打假獲得賠償后,根據潛規則,也需要給這些前輩一些好處。
王軍說,在行業內,一些知名的前輩都注冊了公司,公司化運營打假,比如王海,但大部分人依然是單打獨斗——但在單打獨斗過程中,都會與圈內人時刻保持聯系,加強協作。
記者對話打假人: 打假沒有門檻 但一定有“禁條”
記者:當初入行時,是否有想當打假維權英雄的情結,還是完全只是為了錢?
王軍:和很多入行者一樣,因為經歷過維權難的事,所以走進這個圈子,但后來發現這個行當還能掙些錢,這也是堅持下來并越走越深的原因,里面不可能沒有私利。但干得久了,你會發現這個行業也賺不到多少錢。因此,不少人又退出了這個圈子。
記者:你打算一直干這行嗎?
王軍:據我所知,業內沒有人打算一輩子干打假,很多老前輩都隱身退出了,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確實掙到了錢;另一方面,這一行干久了,得罪的人太多,結怨太多,太危險。
記者:外界對你們的身份很有爭議,你怎么看?
王軍:爭議一直存在。有時去部門投訴,與商場負責人溝通時,對方態度里也夾雜著一些歧視色彩。但入行這么久,我從來沒有感覺這一職業有什么不妥。
各行有各行的規則,在我剛入行時,帶我的老師就說過,不要逾越法律的界限,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正當維權,不要拿超過法律規定的錢,我們也一直這樣做。在社會規則內,我們拿到的都是合法合理的、應該得到的。
我們不喜歡被外界稱為職業打假人,我們更喜歡被認為是普通消費者,在圈內,大家也都是這樣認同彼此。
記者:近年來,不少地方出現一些職業打假人涉嫌敲詐勒索被判刑的案子,你怎么看?
王軍:職業打假人的隊伍在不斷壯大,但因為行業沒有標準和門檻,人員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怎樣做取決于個人的想法,這就牽扯到一個自制力的問題。
有些人確實只是為了要錢,遇到廠家存在嚴重問題時,就“獅子大開口”,但這種人終究不會持久,觸犯了“禁條”,也終將受到懲罰。
記者 秦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