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6月18日訊(記者 秦雪麗 通訊員 曲愛國) 近期,煙臺各大商場超市經歷了一番“熱鬧”,或者可以說是一場“戰斗”。一撥又一撥職業打假人扎堆來煙臺打假,對各商超一陣“狂轟亂炸”。
前幾天,工商調解員曲先生接到一起投訴:一名外地人提著一盒海參液前來投訴,說這盒產品涉嫌虛假宣傳。投訴人說,該產品有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并援引相關法規,要求商家給予10倍賠償。
談話中,該投訴人毫不避諱地稱自己為職業打假人。而近期,這樣的職業打假人光顧了煙臺許多商超,芝罘區內的多個工商所也陸續接到這些打假人的投訴。
“相比去年,今年的職業打假人明顯增多了。”芝罘工商分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據他們粗略統計,近期相繼有20多個職業打假人來煙臺“挑錯”,這些打假人大都來自外地,以東北人居多。
業內人士介紹,這些職業打假人在選擇產品上很有特點,主要以食品為主,因為職業打假人大都以盈利為目的,而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只有食品的賠償額度是10倍,其他產品則是兩倍。他們打假的對象主要是大型商場超市。
為什么選擇來煙臺?記者聯系到一個職業打假人,他說,去哪兒打假,他們都有選擇。最主要是政策方面的原因,比如,去年5月1日,山東實施了山東省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政府對食品的重視度加強了,這便是他們選擇山東城市的一個重要原因。
工商人員透露,這些打假人大都盯住成分標注、標簽標志等細枝末節,有時找出的則是模棱兩可的問題,很少有人能找出產品質量本身的要害問題。
□延伸閱讀 職業打假人有備而來相當專業
本報記者 秦雪麗 通訊員 徐明義 安寧 朱學利
通伸工商所調解員老李介紹,今年以來,他們工商所已接到三撥職業打假人的投訴,前后加起來得有近20個投訴了。憑借多年處理消費投訴的經驗,在簡單的交談中,老李就能判定投訴人的身份是不是職業打假人。
表現專業 而且行動迅速
“其實很簡單,相比普通消費者,職業打假人表現得過于專業。”老李介紹,比如在他受理的這類投訴中,就有這樣一個打假人,不僅掌握豐富的法律法規知識,還保留下了充足的證據。
這個打假人在商場買了幾件水晶首飾,并拍下了銷售員宣傳、推銷的全過程,還刻成了光盤,當天下午就拿著這些首飾到質監部門檢測,拿出檢測報告后,第二天就到工商部門投訴。
“不僅專業,證據意識強,而且行動非常迅速。”老李介紹,相比普通消費者,職業打假人更注重投訴的效率,因為牽扯到住宿費、路費等成本問題,這些打假人一旦搜集好證據,就會馬上投訴,然后解決,在賠償多少上也可以商量,不會像普通消費者那么較真。
拿到賠償金后,這些打假人就會快速離開煙臺,然后換掉電話號碼。
購物數量大 大都團體協作
在購物數量上,職業打假人也有一定的“標簽”。老李說,為獲得更高的賠償,打假人如果發現并鎖定問題產品后,會大批量地買,這種購買方式遠遠超出了普通的消費需求。比如,有個打假人就一次性買了10瓶橄欖油。
相比以前單槍匹馬的作戰方式,如今的職業打假人大都是團體協作,有的甚至是公司化運營。“從投訴情況就可見一斑。”老李說,一旦發現問題產品,他們就會資源共享。比如,今天這個人拿著產品來投訴,明天就會有另一個人從另一家超市買到該產品來投訴,后天則又有不同的人拿著同款產品投訴不同的超市。
從性別來看,職業打假人以男性居多。他們打假的對象除了食品,還有珠寶首飾、服裝、保健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