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提供英式管家服務,我們家政公司和濟南四家公立醫院進行合作,為母嬰護理和保健推拿進行專業指導,我們也根據雇主的不同需求委派醫院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上門進行服務,持證上崗……”
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提供一對一上門服務!省城一家家政公司傳出的訊息,在目前很多人仍遭遇“看病難”的境遇下,顯得十分誘人。該公司聲稱與濟南四家公立醫院開展了合作,一年花費3600元,就可讓醫生上門服務變成現實。但有院方向記者反映,醫院并未和家政公司有過類似官方合作,但是醫生“接私活”現象非常普遍。濟南市衛生局表示,去年濟南市已經實施了醫生多點執業工作,但即便如此,大夫也不可能在家政公司行醫。
記者于騰騰
醫生能進家門服務?
“為你提供英式管家服務,我們家政公司和濟南四家公立醫院進行合作,為母嬰護理和保健推拿進行專業指導,我們也根據雇主的不同需求委派醫院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上門進行服務,持證上崗……”
在濟南市某家政公司的官微上,記者看到了這樣的訊息。“這要是真事的話那就太好了,以后看病就不用去醫院了,躺在家里等著醫生來!”看到這樣的信息,不少市民覺得新鮮,但是更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質疑:“現在去醫院看病那么難,找個專家得排一天的隊,怎么他們還能找著醫生進行上門服務呢?有這么容易嗎?這事靠譜嗎?”面對質疑,該家政公司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不用擔心,“放心就是了,上門的醫生都是具有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工作人員稱,他們上門的醫生主要是推拿、按摩、保健等中醫治療,“要說看病難的話,這些醫生應該沒那么忙吧。”當記者問到他們和哪四家醫院合作時,該工作人員神秘地說道:“這個我就不能跟你說了。”
一年花費達到3600元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家區別于其他家政公司,衛生保潔只是他們的邊緣項目,“我們主要的服務項目是月嫂、育嬰師、居家陪護和家庭醫生,所有的服務人員都是經過我們的專業培訓,取得家政服務資格證書的。”該人士介紹道:“家庭醫生是我們和濟南四家省市級公立醫院合作聘請的副主任醫師以上級別的醫生。”
記者了解到,這家家政公司提供兩個級別的服務:普通服務人員和家庭醫生。“我們用的都是保健消費卡,普通服務人員有1000元、2000元、3000元消費卡,而且沒有期限。1000塊錢的話可以享受7到8次服務,每次約合100多塊錢。”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家庭醫生的話分為半年卡和年卡,半年1800元,年卡3600元,這兩種卡是有期限的,年卡大概可以享受到12到15次服務,也就是說每次服務約合200到300塊錢。”
價格相差一倍多,工作人員解釋說:“這就是專業性方面的差別了,家庭醫生都是我們聘請的專業醫生,他們的診斷、治療能力要比一般服務人員好得多。”家政人員說:“再就是專業醫生責任心要更強一點,他們一般都會量力而為,治不了的病就不會給人家看。他們不會開處方賣藥,但是可以給病人提出一些治療建議,這樣病人如果再去醫院就更加有針對性,不會盲目求醫什么檢查也做,什么藥也吃。”
有醫院稱與家政公司沒有合作
盡管家政公司并沒有向記者透露他們合作醫院的信息,但是記者輾轉找到該公司聲稱的“合作”醫院。隨后記者聯系上了該醫院一個姓劉的中醫大夫,劉大夫告訴記者,對于醫院和家政公司合作的事他并不了解,“我沒聽說過這個事,他們也未單獨邀請過我。”
劉大夫表示,這可能是有些醫生接的私活。同時,他向記者坦承,現在醫院里的醫生去外面接私活已經不是新鮮事了,“這種現象太普遍了,很多醫生都會出去賺外快,這個現象并不少見。”但是醫生接私活是不是符合法律政策,劉大夫并不清楚,“反正這種事還是低調點比較好。”隨后記者又采訪了這家醫院的工作人員,他們告訴記者,可以確定的是官方上肯定沒有和家政公司進行合作。“不可能,醫院里不會這樣做。”這位工作人員表示,醫院是不允許醫生接私活的,“如果是退休老大夫可以更改注冊信息上的醫療機構,這樣可以到一些私人診所行醫。”
由于該公司并未告知與其“合作”的其他三家公立醫院情況,記者暫時無法獲得證實。
家政公司行醫并不允許
記者采訪時,能感受到公眾對于“看病難”的無奈,那一名醫生在不影響其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有沒有途徑和其它機構進行合作呢?
記者了解到,2011年衛生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師執業注冊暫行辦法》,制定了《醫師多點執業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規定,臨床、口腔和中醫類別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可在3個以下醫療機構行醫。2012年,濟南市開始實施醫師多點執業試點工作。濟南市衛生局醫政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醫生雖可以申請多點執業,但也是有條件限制的,“首先醫師需具有副高以上醫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并在該技術職務上連續任職工作2年以上的執業醫師;第二,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與第二或第三執業地點醫療機構簽訂醫師執業的相關協議。”
工作人員說:“根據有的醫院說法,他們并沒有和家政公司有官方合作,也就不存在相關協議,而且家政公司也不能被稱為醫療機構,所以即使醫生可以申請多點執業,也不可能在家政公司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