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鐘建軍
□相關鏈接
當年三塊錢 能值多少錢 當年可供一家人6天伙食 目前只能買6個饅頭
50年前,3塊1毛錢的船票難倒母子仨
煙臺仗義大姐二話不說借給她3塊錢
6月4日,《大連晚報》報道了大連大媽為報救急恩情,多次到煙臺尋仗義大姐的事。記者輾轉聯系到大連大媽孫昌娥,她向記者講訴了她與煙臺仗義大姐劉士霞的故事。
現年77歲的孫昌娥,回想起50年前的往事,幾度哽咽,一直重復著說:“劉士霞大姐是好人啊!”
情緒平復下來后,孫昌娥告訴記者,1962年,她在大連遇見了劉士霞,“因為老家都在煙臺,互相就認識了,我都稱呼她劉大姐。”兩人認識不久后,有一天劉士霞突然和她說,要回煙臺老家。“劉大姐臨走時,留了一個煙臺的地址給我。”孫昌娥說。
1963年的冬天,孫昌娥從大連回到煙臺老家,準備將倆兒子帶回大連,然而當母子三人到煙臺港客運碼頭買票時,發現身上帶的錢只能買一張船票。
“一張船票是3元1角錢。”孫昌娥說,她記得十分清楚,就買了一張船票,當時的售票員看她帶著倆孩子,讓她再買一張船票。
“我以為孩子不用買票,只帶了買一張票的錢。”孫昌娥說,沒有錢買第二張船票,把她難住了。
“買完一張船票,全身只剩下幾毛錢,回老家取錢也來不急了。”就在孫昌娥不知該怎么辦時,想起了曾有過幾面之緣的劉士霞住在煙臺,她尋思著向這位大姐借點。
在孫昌娥的印象中,劉士霞給她寫過一個地址,好像在三馬路附近,憑著記憶,孫昌娥一邊打聽一邊找,來到了劉士霞的家。
孫昌娥對劉士霞說,身上帶的錢不夠了,買不上回大連的船票,還差三塊錢,先借她點,以后再還。
讓孫昌娥感動的是,劉士霞知道她的來意后,立馬拿出3塊錢給了她,還痛快地說,“這錢不用還了。”
“50年前的3塊錢,可不和現在一樣,那時候的3塊錢很值錢。”孫昌娥說,50年前,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也就掙二三十元。兩人僅有幾面之緣,劉大姐沒有多想,就將3元錢借給了她,讓她頗為感動。
她領著孩子,趕緊去買了第二張船票,坐上了到大連的客船。
3塊錢當年到底值多少錢?
據網友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豬肉每斤是6-7角錢,青菜等蔬菜價格只有1-3角,冰棒是3分錢一根,在60年代,1塊錢可以供給一家人2天的全部飲食。
而現在,網友“初出茅廬”說,1塊錢可以去平價商店買一雙夏天的薄襪子。
還有網友總結說,現在的饅頭一般5毛一個,1塊錢能買倆;1塊錢還買一個小面包,或者一個冰激凌;1塊錢能去路邊攤吃一串麻辣燙;1塊錢能買一瓶礦泉水。
□恩情故事
雖然借錢時,劉士霞對孫昌娥說,借的這3塊錢不用還。但孫昌娥一直沒有忘記借錢的事,50年間,她曾多次來煙臺尋找恩人。
“劉大姐說借的錢不用還了,可我一直記著這份恩情。”孫昌娥說,因為種種原因,直到1972年,她才有機會再回煙臺。
1972年之前,孫昌娥一直給劉士霞寫信,寫了多少封她已記不清,但一直沒有收到回信,但她一直牽掛著身在煙臺的劉士霞。
1972年,孫昌娥來到了煙臺,她立即趕往劉士霞的住處。“等我找到劉大姐住處時,她家已經拆遷了。”孫昌娥說,她這才知道,過去多次寫信沒有收到回信的原因。
“過去的幾十年,我隔上幾年就到煙臺一次,去了就到處打聽劉大姐的消息。”孫昌娥說,打聽到她在哪家工廠上班,就去工廠問,坐在門口等,然而,每次工廠的人都說“沒這個人”。
為了找到劉士霞的地址,孫昌娥四處打聽,還找到了劉士霞的干媽,讓她失望的是,始終沒有找到劉士霞的新住址和聯系方式。
恩情難忘,50年間一直惦記著還錢
轉眼50年過去了,孫昌娥一直沒有放棄過尋找煙臺仗義大姐劉士霞。
今年5月17日,孫昌娥再次來煙臺尋找恩人。找了幾天后,和以前一樣,依然沒有結果,5月19日她便坐船回了大連。
“當時我們認識時,都二十多歲,她比我大幾歲,如果她還健在,現在已經80多歲了。”孫昌娥說,沒有找到劉大姐,是她心里一直的結,不希望此生留下遺憾。
“有機會我會再去找,希望能找到劉大姐。”孫昌娥用顫抖的聲音說,“在我困難時是她伸手幫了我,是3元錢,更是一份恩情。”
等找到了劉士霞會對她說些什么?面對這個問題,孫昌娥老人說,“如果能見著,會將借的錢還了,說聲謝謝,因為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她伸手幫了我,然后還要向她道歉,因為這錢晚還了這么多年。”
你是否認識劉士霞?如果你是她的親人,同事或者朋友,或者知道劉士霞相關信息,請撥打18660095727與本報聯系。
多次來煙尋人無果,盼有人提供線索
重慶:
10塊銀元,祖孫接力還債
2011年,據《重慶晚報》報道,60年前,謝青才的爺爺借了別人10塊銀元,救了一家六口人的命,30年前,爺爺臨終時拉著謝青才的手說:“你一定要幫我找到他,連本帶息還他”。為了這個承諾,謝青才幫爺爺找債主。
上海:
為還300元數次尋恩人
2012年,據《重慶商報》報道,在上海人王子云心中,23年前雪中送炭的那一幕至今讓他無法忘懷。1989年,他在當時的重慶萬縣游玩時不慎掉了錢包,被困在當地,這時碼頭“車站飯店”一名女工作人員借給他300元。之后他出國做生意,但他不曾忘記這300元,三次來到重慶萬州尋找恩人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