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幼兒園保安猥褻女童事件引發了幼兒園階段兒童是否應當進行性啟蒙、如何教導兒童隱私部位保護的熱議。性學家李銀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用擔心過早的性教育會促使兒童“早熟”,相反,最近接連發生的幼童性侵案件正是因為幼教階段缺少這方面教育。
現狀>> 學前性教育只是一節課
“爸爸有一個生育器官,媽媽也有一個生育器官,爸爸媽媽結合在一起,我們就誕生了,再經過10個月的漫長孕育,我們就出生了。”30日,“六一”兒童節來臨前夕,在濟南市的不少幼兒園里,一節名叫“我從哪里來”的生命起源課程,連同對父母的感恩教育一同教給了孩子。其中隱含的性知識成為濟南市不少幼兒園中班、大班小朋友性啟蒙的第一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對這種科學知識是很難懂的,更不用提性侵是什么了。”章丘市教育局學前教育處工作人員胡延青對記者說。
濟南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于3—6歲的兒童,“我從哪里來”的性啟蒙教育已經比“你從垃圾堆里撿來的”、“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等說法有了進步。不過,如何防范“壞人”侵害孩子,對幼兒教師來說,則是范圍更大、更難把握的領域。
尷尬>> 國家沒要求,“尺度”難倒老師
記者了解到,在網上,一套名為《我從哪里來?》的繪本翻拍圖頗受學前家長歡迎,不過里面一些說法被不少網友認為“尺度過大”,比如“媽媽的卵巢制造卵子,卵子的形狀圓圓的,像個荷包蛋。”“爸爸的睪丸制造精子,精子的形狀像蝌蚪,頭尖尖,尾巴長長。”
目前國家尚未要求在學前教育階段對兒童進行性教育,但2012年9月,教育部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有了要求家長與幼兒園教師告訴幼兒不允許別人觸摸自己的隱私部位,不要跟陌生人走等防范潛在侵害的規定。
不少幼兒園表示,對學前兒童進行性教育啟蒙,特別是對于如何解釋隱私部位,“尺度”和方法是個很大的難題。而如何教育兒童,特別是女童防范自己的隱私部位,更難倒了一些老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幼師坦言,她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們表達,甚至說著說著“自己臉就紅了”。
專家>> 性教育是科學,不必躲藏
“在幼兒階段,我覺得性教育應該滲透進日常教育當中,讓孩子們學會自我防護。”省實驗幼兒園主任、領秀城分園園長郭玉村告訴記者,在幼兒園里的大班、中班,老師們已經開始教授有關性知識的自我防范知識,小班的兒童也有一些性啟蒙方面的滲透教育。“比如我們會告訴小朋友,紙尿褲、小褲衩里藏著什么?是我們最寶貴,也是最秘密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保護好,不能暴露給別人,也不能讓別人看見,除了媽媽,誰都不能碰。”
郭玉村認為,性教育不存在需要或不需要的問題,而是方法問題。
不過,也有家長認為,讓孩子過早地接觸性知識,會讓孩子產生好奇心理,甚至模仿。對此,性學家李銀河告訴本報記者,不用擔心過早的性教育會促使兒童“早熟”。“我認為性教育越早越好,作為科學知識不必躲藏,性知識過度匱乏會讓兒童產生好奇,甚至會發生扭曲的性心理。”李銀河認為,兒童3歲時開始有性別觀念,這時性教育就應該提早介入,只不過不同年齡段,需要不同的方法。
防性侵教育小學羞羞答答
本報濟南5月30日訊(記者徐潔) 近期,校園性侵事件頻發。30日,記者調查了解到,濟南市小學防性侵教育普遍羞羞答答,大多只是告訴孩子“不要與陌生人搭訕”等,課堂內也多停留在青春期衛生保健知識的范圍內。
針對性侵防范,濟南市甸柳第一小學發出了《給家長的一封信》,提醒家長告訴孩子“放學后不要獨自回家”、“如果家長不來接,可以在學校等待”等;洪家樓第三小學健康教育課上,陳老師告訴學生,不要單獨出去玩,不要與陌生人搭訕等。
記者采訪多所小學后了解到,面對屢發的性侵犯事件,學校的教育大多僅限于此,不少老師表示,目前沒有更明白地告訴孩子應如何自我防護。
“五六年級的女生來了例假,身體開始發育了,健康教育課程以生理衛生為主。”一位健康教育老師說,“關于性侵的內容,老師不好意思講得更透徹,學生也不好意思問。”尤其是男女生合堂的健康教育課堂上,一旦講到“敏感問題”,學生們通常的反應是偷偷抿嘴笑。一位家長認為,防性侵教育沒必要羞羞答答,現在要做的是如何開展防性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