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苦了一年養殖的魚竟在一夜間死光,張老漢心疼不已。 本版照片均由見習記者高歌 攝□本報記者 孫鈺
養殖戶疑是水質不好所致 高新區環保局稱得有證明才能檢測
5月24日清晨,高新區巨野河辦事處界溝河村的張玉福像往常一樣到水庫喂魚,可眼前的一切讓他傻了眼,一夜之間,4萬多條鯉魚翻了肚。這樣的慘劇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2010年也出現一次類似的情況……
痛心 三年間,魚兩次大規模翻肚
24日中午,記者來到巨野河辦事處界溝河村南側的水庫,張玉福的魚就養在這里。水庫中間設了幾個網箱,靠近網箱一看,里面漂了一層翻白肚的鯉魚,散發出一股腥臭味。
張玉福從1993年承包了水庫,最先是散養,供市民垂釣。10年前上了網箱,集中養殖,“7個網箱,一共有4萬多條魚,小的半斤多,大的有兩斤,合計約5萬斤,市場價每斤4元多,損失能有20萬。”“真是著急上火啊,這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是在2010年7月,當時6個網箱的魚全死了,損失了十四五萬。”張玉福說實在經不起這樣的折騰,2012年6月上了魚苗,忙活了一年,眼看著過幾天能賣了,卻出了這樣的事。
“這幾天魚吃食不歡,今早上老伴兒去喂魚,回家時黑著臉說魚死了,我問死了幾條,他說全死了,我當場就暈了。”張玉福的妻子路建俊說,飼料一噸就得4000元,四五天就吃完了,養魚成本挺高,為了養好魚,他們費心費力。
懷疑 水質不好導致死亡
57歲的路建俊說,獨生子2012年初工作時意外死亡,撇下了老兩口,“我們老了,出去干活也沒人要,本來指望養魚掙點錢,去年用兒子的撫恤金還清了養魚的貸款。這回魚全死了,讓我們怎么活?”她說不光自己投資,也拉了侄子一塊養魚,侄子貸了10萬元,現在也還不上了。
上次魚大規模死亡,為何這次出現同樣的慘劇?張玉福說上次請環保部門的人來檢測水樣,工作人員說水質達標;請了漁政部門的人來看,他們說要么是魚得病了,要么就是水質污染了,“請了一個單位做檢測,說魚體內的重金屬超標。以前水很清,四五年前,上游開了個啤酒廠,那以后水質就差了。環保局的人說水沒有問題,讓我們走法律程序。”張玉福說。
在張玉福的帶領下,記者沿河流向上游走到世紀大道東巨野河橋,發現橋下有一個大管道向河道排放淺綠色的污水。河道上游流下來的水呈渾黃色,兩股水流在此匯合,一起流向下游。“這里的水都不行,順著河道流到養魚的水庫,魚能不死嗎?”張玉福說。
說法 多種原因可造成魚缺氧浮頭
24日,張玉福發現魚死亡后,撥打了高新區環保局電話,“工作人員來了現場,沒像上次那樣檢測水,說先得請漁政的人來看,開了證明才能檢測水。我撥打漁政部門電話,他們也不來。現在可怎么辦?”
記者撥打濟南市農業局漁政管理處電話,隨后工作人員到現場查看。濟南市農業局水產技術推廣站工程師崔先生稱,魚出現問題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缺氧浮頭,一種是得細菌性或病毒性病害。造成魚缺氧浮頭的原因有天氣熱、連續陰天,養魚的密度大,水質本身有問題,飼料及水邊環境等。
崔先生去水庫查看過魚后稱魚鰓不正常,“鰓應該是鮮紅色的,這些魚的鰓有白斑,這叫‘花鰓’。造成花鰓的原因很多,我沒法判定,可以請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檢測,但目前很難查出來為什么死亡。”“死魚腐爛,耗氧更多,還有些魚沒死,建議先把死魚清理出來,給剩下的魚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崔先生稱。
14:00左右,記者撥打高新區環保局電話,工作人員稱已有人到現場查看,問及為何不檢測水質,她稱“跟領導請示,馬上回信”。截至記者發稿,工作人員一直沒有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