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軌道交通建成后,市民到大劇院看戲方便了。 記者 王健 攝□記者 王僖 王健
濟南市建設軌道交通終于有眉目了,隨著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第一次公示,濟南軌交的環評工作正式開展。對于濟南這座對軌道交通既向往又陌生的城市,軌交帶來的環境影響都有哪些需要被評價?怎么評價?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城軌來了,激動又“擔憂”
剛剛從上海出差回到濟南的市民王先生,看到濟南的軌道交通建設終有了進展感到很期待。“在上海出差,坐地鐵是最省時省力的,濟南以后有了軌道交通,相信也會大大提速,還能緩解交通擁堵。”王先生說,更不用說對沿線居民帶來的便捷以及可能隨之提升的房價了。
可是,由于王先生一家就住在膠濟鐵路邊上,恰是R2線路會途經的地方,王先生的母親心里也犯嘀咕,“平時有火車就夠吵了,再有了城軌會更吵嗎?”
和王先生的母親有同樣憂慮的是家住天橋區寶華新區的孫先生一家。從目前的規劃情況來看,軌道線路會利用寶華新區附近的廢舊鐵路,“輕軌離我們小區這么近,噪音會不會很大?車輛運行時產生的振動會不會對房子產生影響?”
即將入住奧體西路一樓盤的陳女士則說,看到消息說R3線會經過奧體西路,并且是走地下。“也不知道這地鐵如何修,如果從地下挖的話,會不會對我們的新樓造成影響,被挖成了‘樓歪歪’?”
軌交車體輕,聲音肯定比火車小
對于幾位居民的擔心,記者咨詢了負責此次濟南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環評工作的中鐵二院的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介紹說,對于R2線路走廢棄舊鐵路和利用既有膠濟鐵路線,由于軌道交通的車體比較輕,它對周圍的影響肯定比火車要小得多。
而由于R2線路采取的修建方式是或利用現有鐵路或在與現有鐵路平行的方向敷設,因此,占地范圍小,居民區距離軌交的距離并不會和現在離火車軌道的距離有很大差別,所以影響并不會增大多少。
一般來說,軌道交通與現有公路要做立體交叉,因此會通過高架橋的形式把軌道“托舉”過去。然而,由于R2線利用的是現有的膠濟鐵路線,因此它可以有效利用膠濟鐵路現有的走廊,目前濟南市城區范圍內很多鐵路立交橋,也都將是未來軌道交通穿過公路的立交橋。因此,對周圍建筑、景觀帶來的影響也會降到最低。
此外,對于需要入地的軌交部分,根據目前常用的地鐵施工方法以及結合濟南特殊地質的特點,采用暗挖法和明挖法的可能性比較大。從國內地鐵建設情況來看,地鐵的埋深一般在20米左右,施工方式也很成熟,對既有建筑的影響并不大。
噪音、振動是主要評價項目
其實,居住在三條軌道交通線路沿線的居民,其既激動又擔憂的心情都可理解。因為城市軌道交通不僅在城市客運交通中發揮了骨干作用,而且對于引導城市規劃建設,促進土地開發利用,帶動房地產經濟發展,其優勢顯著。然而,軌道交通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尤其是軌道交通在施工期和運營期所產生的噪聲和振動影響,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對于地面和高架線路來說,噪聲對環境影響最為突出,而對于地下線路,其振動影響是首要的環境問題。因此,噪音、振動是做軌道交通環評的絕對主角,噪聲環境影響評價和振動環境影響評價通常作為評價重點被列為專題,它是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此次對濟南軌道交通三條線路建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是由評價機構收集現有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資料,同時通過實地調查,確定各條線路沿線環境敏感保護目標和敏感區域,分析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實施各階段存在的環境問題,對軌道交通規劃所涉及的所有的主要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和分析,提出有效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和建議,得出評價結論。
軌道交通環評將分三步走
負責此次濟南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中鐵二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的環評尚屬于建設規劃環評階段,主要是了解項目建設與周圍環境有沒有很大的沖突。“如果規劃環評難以通過,項目就無法開展。”該工作人員說。
據悉,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環評報告是國家發改委審批之前的要求,環評報告完成后,要上報環保部門,通過審查后,可以作為軌道交通規劃優化調整和實施的依據。
然而,軌道交通的環評工作通常分三步走,上面說的建設規劃環評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就是環境評價機構開始研究項目建設對周圍水、空氣等的影響,以及產生的噪音、振動等對周圍居民的影響。
一般來說,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包括建設期和運營期,并覆蓋施工與運營的全部過程、范圍和過冬。其中,建設期包括施工準備及施工期;運營期包括運營初期、近期和遠期。
“而涉及某一個小區的具體影響,屬于第三步,環評部門會對每一個有關的地點進行環境評價。”工作人員介紹,現在所做的主要是讓大家知道有這樣一個項目,以及這個項目能否開展。
■相關新聞 省城多處為軌交預留通道
□記者 王健 王僖
濟南市有多個地方為軌道交通建設預留了通道,等待著軌道交通的到來。這些預留通道現狀如何?20日下午,記者分別對濟南西站和“一院三館”軌道交通預留通道進行了探訪。
20日下午,記者首先來到了濟南西站,濟南公交K156路負責人焦提春帶領記者參觀了地下一層換乘通廊。換乘通廊里的客流較小,焦提春說,雖然目前能夠實現高鐵和公交換乘,但是利用效率并不高。“很多乘客還不習慣到這里換乘公交車。”
地下一層平面示意圖中明確標出了地鐵的具體位置,以及過往通道,但是為了行人安全,預留通道入口已經封閉。焦提春說,等軌道交通建成后,在西站內可以實現高鐵、地鐵、公交、長途汽車換乘。“到時候,高鐵從北京開過來,旅客下了車就可以直接到地下一層換乘其他交通工具,這里將成為濟南最大的換乘樞紐。”
據了解,濟南西站當時為軌道交通1號線和6號線預留了通道,而且均已通過了檢查驗收。軌道交通1號線埋深地下13米,6號線埋深地下23米。
隨后,記者來到了正在施工的“一院三館”。在大劇院北側,預埋了大約460米長的地鐵設施,并預留了通道與出入口。大劇院工程師靖英杰介紹,考慮到以后“一院三館”周圍都是高樓大廈,再進行地鐵施工的話,會非常麻煩,所以現在就預埋了地鐵設施。“未來地鐵從西站出發,下穿臘山河,經大劇院北側,向東進入市區。”他憧憬,“如果未來建成地鐵,濟南市民就可以坐著地鐵到大劇院來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