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1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對發泡餐具解禁。從2000年底發泡餐具被禁止進入市場到今年5月1日正式解禁,發泡餐具在經過13年被禁之后再次光明正大地進入市場。5月7日,在發泡餐具解禁一星期之后,記者走訪調查了即墨市多家餐飲店和批發市場發現,發泡餐具雖然解禁但是仍然得不到商家和消費者的認可。
正規餐飲店仍選環保盒
7日中午,記者走訪調查了嵩山二路和藍鰲路上的多家飯店發現,大部分飯店給顧客提供的都是環保紙盒和塑料飯盒,一般情況下餐盒都是免費的。“我們給客人使用的一次性飯盒都是環保型的,這種飯盒不僅環保健康而且看起來也很美觀,很受顧客歡迎。”藍鰲路上一家飯店的老板告訴記者,“以前泡沫飯盒不讓用,現在雖然知道解禁了,但是我們以后還是不打算用,因為很多顧客對這種劣質的泡沫飯盒很不放心,而且用環保餐盒也能顯得我們的飯店高檔一些。”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商家在得知發泡餐具解禁之后反應比較冷淡。盡管使用發泡餐具會為商家節約部分成本,但是多數老板都表示不會受“解禁”風波的影響,會繼續使用環保餐盒。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市場上發泡餐具現在批發價大約在3分錢左右,而環保型餐盒售價均在1毛錢以上,有些高檔的餐盒甚至能賣到1元。對于一些稍微貴一點的餐具,部分飯店也會向顧客收取餐具費。
泡沫餐盒仍是路邊攤首選
相對于飯店的“大方”,路邊的流動小吃攤就顯得有些“小氣”了。5月7日中午,記者在即墨小商品城附近發現了不少流動攤點,每一個攤點都擺著幾大袋泡沫飯盒,來買飯菜的顧客也是絡繹不絕,一位攤主正忙著給顧客打包,用的餐盒正是一次性發泡餐盒。半個小時過后,攤上的一袋泡沫飯盒就用完了。記者隨后在小商品城轉了幾圈發現,用完的發泡餐盒隨處可見,有不少店主正在使用泡沫餐具吃飯。
除了這些流動的攤點,記者還發現一些街頭的燒烤店也是泡沫餐盒的使用大戶。“我們這種小攤車是小本經營,賺的本來就少,當然是能省一點是一點。”一位小吃攤的攤主告訴記者,“來我們這兒買飯的人多數都是圖便宜,如果提高價格人家就不來了,如果使用環保飯盒,這錢就得我們自己出,成本就會漲很多。”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市民知道發泡餐盒在高溫下容易產生毒素,但是為了圖方便通常不會在意這么多。
發泡餐具不受市民待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發泡餐具重返市場,很多市民都提出了質疑。“發泡餐具到底有沒有毒?”“禁了13年為什么突然就解禁了?”“如果再造成白色污染怎么辦?”……對此,很多市民明確表示自己在今后仍然不會使用發泡餐盒;也有少數市民認為既然政策都解禁了,肯定是政府確定發泡餐盒是無害的,對環境的污染也在可控范圍內,所以不需要太多擔心。
“我覺得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使用起來并不安全,尤其是裝油炸食品或加熱時,有毒物質會伴隨食物進入人體。”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上次我在一個賣炸串的小攤買的炸串裝在泡沫飯盒里,過了幾分鐘竟然在飯盒上燙出一個洞來,當時就我就直接把炸串和飯盒都扔掉了。”市民馬小姐對發泡餐具解禁帶來的污染表示擔憂,“最近幾年在即墨已經很少見到這種飯盒了,解禁后泡沫餐盒大量使用,如果再造成白色污染就麻煩了。”
文/圖 本報見習記者 丁揚
鏈接:
發泡餐具的跌宕“人生”
1986年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開始在我國鐵路上使用。
1991年 廢棄塑料垃圾污染鐵路沿線。原鐵道部研究治理“白色污染”對策。
1995年5月 原鐵道部全面禁止在鐵路站車使用發泡餐具,代之以可降解餐具。
1999年1月 原國家經貿委發文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全國范圍內淘汰。
2005年 國家發改委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發泡餐具被列入淘汰類目錄 ,禁止對其投資、進口、生產、銷售和使用 。
2011年5月 發泡餐具再次被發改委列入淘汰類產品目錄 。但發改委同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2011年本)解讀——輕工業》中提出擇機將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解禁。
2013年2月26日 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2011年本)》進行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2013年3月20日 國家發改委給出解禁5大理由,環保組織和專家紛紛呼吁盡快出臺細則,明確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
2013年5月1日 發泡餐盒正式解禁,重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