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被山東省農信社表彰為“六型”團隊的先進基層單位。然而,就在這一年,該社多位儲戶在取款時發現自己的高額存款“不翼而飛”。
張杰回憶說,2010年5月,棗莊的王愛民告訴他淄博一家信用社攬儲,只要把錢存一年定期,就可以每個月獲得3分的利息。“當時,王愛民承諾這筆利息由他支付給我,與銀行存款利息無關;我想可能是銀行找來一些有社會關系的人幫忙高息拉存款,之前也聽說過有這樣的事,并且王愛民說他自己也在那兒存了200萬元。”
在高利息的誘惑下,當年5月29日,張杰駕車從棗莊到高青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中心路分社開戶。“我先見了這家分社的主任鄭保新,他讓我到柜臺辦理開戶手續。柜員給了我一張空白的開戶單,并復印了身份證件,填寫完后,柜員給了我一張借記卡,之后我就回棗莊了。”
5月31日,張杰為了檢驗借記卡的真偽,先后在棗莊的兩個信用社網點營業柜臺上,通過原有的其他銀行存折轉賬到該卡10元錢,再取出9元,發現這張卡能夠正常使用。因此,他隨即通過轉賬的方式向該卡轉存了200萬元。
然而,令人費解的事在這筆資金存入兩天后發生了。高青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中心路分社的交易單據顯示,6月2日,張杰借記卡的附屬卡發生了一筆150萬元的轉賬交易,并且是柜面操作,轉入的戶名為項文杰,張杰稱他“并不相識”此人;業務代理人為韓磊,信用社授權人是鄭保新。
此后的2010年6月3日到6日,張杰名下剩余的50萬元也在高青縣農信社不同的分社,陸續通過附屬卡取現以及POS機消費的方式被“取走”。
“哪來的附屬卡?不可思議!”張杰強調,“我當時就只填了一個開戶單,并且只辦理了一張借記卡,并沒有事后銀行說的什么附屬卡。”《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張杰所持的這張借記卡標明為山東省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信通借記卡,有16位卡號和銀聯標識。而交易單據上顯示的附屬卡卡號和張杰持有的主卡卡號完全不同,但卻是5月29日張杰辦理信通借記卡后的5分鐘內,以張杰的名義開的戶。兩張開戶單的經辦人均為李娜,且有鄭保新蓋章。
和張杰同樣遭遇的還有山東東營的王心波等4人,他們均表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借記卡附屬卡“被開戶”。存款到期后,他們分別來到高青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中心路分社取款,都驚愕地發現卡上余額為“0”。王心波提供的開戶單顯示,他2010年9月16日在高青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中心路分社開戶,之后的5分鐘內“被開戶”了附屬卡,經辦人同樣為李娜,有鄭保新蓋章。
王心波的賬戶交易明細顯示,2010年9月17日、18日兩天,王心波向卡內累計存入300萬元,此后9月18日-24日期間,這300萬元通過附屬卡在高青縣農信社不同的分社被轉賬、取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