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滕聿剛
一座城就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金鏈,一座城就是一個息息相關的圓圈。
三億噸大港倚馬可待;千億級產業集群加速崛起;產城融合突飛猛進;城市承載功能不斷加強……“港口立市,港城聯動”的發展戰略,以港口為龍頭,以產業為脊骨,以海陸統籌、產城融合導向,正在奏響日照海洋特色新興城市藍色崛起的宏偉樂章。
去年,日照港吞吐量2.84億噸,鐵礦石進口量和鎳礦、木片、大豆吞吐量位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散糧、散裝水泥和木片中轉港、江北重要的液化品中轉基地、沿海港口重要的鋁礬土中轉基地、江北最大的木材物流集散地。港口吞吐量今年將突破3億噸,港口通過能力和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港口取得的輝煌成就,得益于日照一直以來對港口的高度重視和大手筆投入。于2009年3月經交通運輸部和省政府聯合批復的《日照港總體規劃》,將日照港定位于“沿海主要港口”和“以煤炭、礦石、原油、集裝箱運輸為主的國家主樞紐港”,自然岸線29.7公里,280個生產型泊位,大大拓展了日照港的發展空間。2006年至2012年,全市港口建設累計投入208.66億元,2012年港建投資首次突破40億元,占全省港口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強。
目前,日照港已經成為國內少有的擁有4個20至30萬噸級礦石碼頭、2個30萬噸級原油碼頭的港口,在國家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鞏固提高。隨著山西中南部煤炭外運鐵路大通道、日照至儀征、東明、濮陽洛陽石油長輸管線和日照鋼鐵精品基地這“四線一基地”重大基礎建設項目的規劃建設,日照港的輻射能力延伸到中原腹地,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隨著港口的發展,日照臨港產業乘勢雄起:以鋼鐵、石化、汽車及裝備制造、漿紙印刷包裝、糧油加工等為主體的千億級、五百億級臨港產業集群加速形成,促進了臨港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全市已形成鋼1200萬噸、汽車75萬輛(含低速車)、發動機70萬臺、漿紙188萬噸、大豆油脂700萬噸、油品加工990萬噸、糖240萬噸、液晶電視50萬臺的年產能。其中,現代威亞發動機帶動模具、車橋、變速箱等配套企業20余家;山東五征農用車穩居全國同行業第一;大豆加工能力居全國第二,占全國加工總量的八分之一;凌云海糖業精煉糖生產能力居全球第一;油品加工能力可達到2000萬噸,精細化工品比例達40%以上。2012年,全市藍色經濟增加值達596.5億元,增幅高于生產總值1.5個百分點,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1.3%提高到44.1%。
港口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2012年,全市物流企業已達上千家,完成社會物流總額4200億元,增加值125億元,占GDP的9.2%,比重居全省前列。日照已經成為臨港物流業的“總部”。不僅如此,生活服務業也“靠海吃海”,船員培訓、船員勞務、港口貿易、餐飲服務等行業發展繁榮,優化了產業結構布局。
傾力科學發展,籌謀藍色崛起,日照區位優勢明顯,戰略機遇空前。位于泛黃海經濟圈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結合部、國家重點開發建設的沿海經濟帶與沿橋經濟帶交匯處、半島城市群和魯南經濟帶的連接點,擔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個增長極之一的重任,日照已經找準自身發展的空間維度和歷史節點。按照2017年率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打造藍色日照、幸福日照、平安日照、生態日照、文明日照的奮斗目標,日照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搶抓機遇第一時間,牢記穩定第一責任,注重廉潔第一保障,把握群眾第一選擇,深入基層第一現場,爭進工作第一方陣,全力穩增長、強藍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保穩定,加快建設海洋特色新興城市,努力為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