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皇陵地宮都是盜墓賊眼中的首選目標。北京昌平燕山腳下的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帝王最多的墓群。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文化遺產,我武警官兵在上世紀80年代進駐十三陵,擔負皇家陵墓守衛任務。他們三十年如一日,在朦朧而又神秘的面紗下,忠實履行著“守陵人”的使命。記者日前來到武警北京總隊八支隊七中隊駐地,記錄這支神秘守陵部隊背后的艱辛。
耐苦
30年如一日
深山里守陵
關于古代帝王的守陵部隊有太多的傳說故事,最富傳奇的當數達爾扈特人(意為“擔負神圣使命者”,是成吉思汗一些功臣的后裔)。據史料記載,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以來,達爾扈特人從未放棄過守陵職責。
在明十三陵也有一群特殊的“守陵人”,他們穿著制服,身攜武器,每一個游人散盡的夜晚,駐守在山林深處,游走在長陵、定陵,默默地守衛著明皇家陵墓的安全。他們就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進駐十三陵的武警官兵。
記者日前來到十三陵武警北京總隊八支隊七中隊駐地探訪。在景區內一處山坡旁,有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平房小院子,灰色的大鐵門徐徐打開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并不寬敞的過道,勉強可以通過一輛卡車,兩旁的平房一排排顯得有些擁擠,通道盡頭是一根旗桿,這里的一切看上去很像偏遠山區的小學校園。
據了解,這里的房子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基本上都是當初發掘十三陵定陵時工作隊留下來的。院子里有一個監控室,值班武警筆直站立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上的圖像,這些攝像頭可以幫助武警第一時間掌握十三陵景區重點區域的動態,以應對突發事件和緊急情況。
和那些營房一樣,這支部隊也擁有悠久的歷史。武警北京總隊一師第八支隊七中隊中隊長戴銀祥告訴記者說:“我們這支部隊擁有光榮傳統,前身是抗美援朝中的大公七連。據粗略統計,自1983年進駐十三陵擔任守護任務以來多次立功,處置險情76起,打擊抓獲偷盜破壞文物的違法犯罪嫌疑人93名。”
他告訴記者,平日長陵接待游客眾多,白天武警與保安、公安民警一起擔負起警衛任務。夜間則主要依靠武警巡邏來保衛陵墓的安全。武警夜間巡查的主要任務是避免火災發生和防止有人偷盜陵墓文物。自武警部隊駐守以來,處置了多次險情,為國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戴銀祥的整體介紹看似輕描淡寫,其實在這背后是一撥兒又一撥兒武警官兵用青春和汗水寫就,他們背后的艱辛外人很難知曉。去北京當武警是很多新戰士夢寐以求的心愿,經過層層篩選,終于圓了穿橄欖綠的夢。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新兵訓練結束時卻被分到了大山深處,天天看守著兩座陵墓。駐守十三陵,生活條件和執勤環境都無法和城區相比,戴銀祥隊長說,七中隊在十三陵轄區重點守護的是定陵和長陵,這兩座宮殿都有價值不菲的文物收藏。“全中隊加起來不足百人,人手有限景區太大,戰士們倒班執勤非常辛苦。”一位戰士對記者說,“在城區里單位門口執勤,至少還有個崗哨位能遮風擋雨,能喝個熱水,可我們這里根本不可能。”
班長鄧飛介紹說,我們每次執勤一個哨要兩個小時,可是加上前后準備就得三四個小時,夏天還好說,冬天時一刮風氣溫能到-20℃,凍得別提多難受了,風吹在臉上真像刮刀子,渾身上下全都凍透了,回到宿舍半天都暖和不過來,怎么可能馬上睡覺呢!長年累月的執勤,很多戰士的耳朵都被凍傷留下了疤痕,多數戰士退伍時都落下了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