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證監會受理材料實質性開閘,在500余家IPO“第二梯隊”企業中,將有不少快速騰挪至“第一梯隊”
利群百貨和通靈珠寶遞交IPO 申請獲受理,極大激勵了那些正在接受輔導或完成輔導的擬上市企業。
目前,滬深兩市排隊待上市的企業近600家,而不完全統計顯示,已經在各地證監部門備案但尚未向證監會遞交材料的IPO“后備軍”,同樣也有超過500家。
日,經濟導報記者從有關渠道獨家獲悉,已接受輔導備案但未向證監會申報材料的擬上市魯企合計有37家,數量略顯匱乏。這些企業如果輔導進程順利,有可能乘著“開閘”的東風跑步進場,涌入IPO排隊大軍的行列中。
“現在證監會終于開始受理申報材料了,我們的輔導券商已表示,爭取在近期把材料報上去,先排上隊再說。”22日,青島一家已基本結束輔導的企業的負責人高先生對導報記者說。
“能夠趕上證監會相關政策調整的窗口,的確很幸運。”在利群百貨董秘張兵看來,雖然后面還要走很多流程,但付出這些時間成本是值得的。
張兵的話,也代表了大多數身處IPO“第二梯隊”的企業的心聲。
金融企業待“破冰”
“前段時間證監會面臨著輿論壓力,畢竟,不接受新的IPO 申請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銳財經分析師王政認為,目前來看,證監會既然已經“開閘”接受新申請,就不太可能再將這個門關上。
有券商人士分析,隨著證監會受理材料實質性開閘,在500余家IPO“第二梯隊”企業中,將有不少快速騰挪至“第一梯隊”。
而在上述37家魯企中,不乏業界知名企業。比如魯證期貨,其輔導備案日期為2012年12月27日,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該公司于2012年底發布的輔導公告顯示,其沖刺A股IPO 的發起人為齊魯證券。
據官網資料,魯證期貨是在整合山東省內3家期貨公司基礎上,由齊魯證券控股的大型期貨公司,注冊資本金7.5億元。公司擁有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3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及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席位,為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全面結算會員。
魯證期貨有6個股東,均系法人股東,其中齊魯證券持股高達87.48%,其余5家合計持股12.52%。 值得一提的是,除齊魯證券和濟南市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外,其余4家法人股東均是在魯證期貨公示上市輔導前3個月入股的。在2012年9月26日魯證期貨變更注冊資本信息中,股東一欄中新增了永鋒集團、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玲瓏集團、煙臺勝利投資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
“期貨公司IPO 一直備受市場關注,眾多期貨公司也躍躍欲試。但一直以來,受限于業務單一和嚴格的資本管控,期貨公司在金融機構中地位較低,更遑論以獨立的法人身份登陸A股市場。”王政分析說,加之種種政策因素,使得期貨公司IPO 尚未實現“零的突破”。而魯證期貨等期貨公司已在備戰IPO,仍需靜候政策的進一步明朗。
導報記者從魯證期貨獲悉,在日前該公司召開的2014年經營工作會議上,董事長陳方提道,要確保第一批拿到期權做市商資格,并籌備建立上海總部;積極籌備上市,通過上市募集資金,優化治理結構,提升品牌影響力。“要用3年的時間,初步打造出魯證期貨的‘升級版’。”陳方說。
除了魯證期貨這支期貨業態的生力軍,山東另有兩家城商行也名列“第二梯隊”,分別為威海市商業銀行和青島銀行。
事實上,青島銀行的上市雄心早已有之。根據青島銀行制定并通過的《2010-2014年戰略規劃》,該行確立了“3年內達到上市銀行規范和標準”的發展目標。
本月10 日,青島海爾(600690)披露,公司、公司控股子公司及關聯方擬認購青島銀行增發股份中的1.45億股份,總金額達5.22億元,認購價3.6元/股。以逾5億元增資青島銀行,使得青島海爾對該行的持股更加集中,同時也彰顯青島海爾對該行前景的看好。
“無論是青島銀行還是威海市商業銀行,山東第一只銀行股的出爐值得期待。一旦上市成功,其資本充足率吃緊的困擾將得到極大緩解。”王政表示。
行業“大鱷”頻現
除了上述金融行業相關企業接受輔導備案外,不少其他行業的“大鱷”也在“后備軍”中潛伏——家家悅集團、東順集團、山東長征教育、山東步長制藥以及山東道恩高分子等,無不在各自的細分市場名聲顯赫。
作為大型連鎖企業集團,家家悅集團的輔導機構是銀河證券,該公司于去年12月3日接受輔導備案。主營生活用紙的東順集團,其輔導機構為本土券商齊魯證券,于去年7月31日接受輔導備案。
事實上,東順集團上市事宜籌劃已久。早在2011年,東順集團即在所在地政府部門的推動下,與北京東方匯融投資簽訂了2億元戰略投資合同,開展資本聯合,以推動東順集團在國內主板上市事宜。近年來,匯融投資正按合同陸續注入資本。一旦成功上市,東順集團將是山東首家專營生活用紙的上市公司。
除了上述企業,其他已接受輔導備案準備登陸A股的魯企,多集中在機械、化工、電子等領域。其中,蟄伏已久的青島出版傳媒早在2012年10月便已備案,接受瑞信方正證券的輔導。導報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包括讀者傳媒等在內的5家出版傳媒企業,已預披露首發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擬上市的新聞出版企業臨‘井噴’,這對行業來說是一個信號。傳統的出版企業如果符合IPO申報條件,還是應該抓住機會沖擊上市,這是轉型的契機。”文化傳媒行業分析師黃帆對導報記者說。
而從全國來看,身處“第二梯隊”的文化傳媒企業多達10余家,東方網、東方航空傳媒、北京完美影視傳媒、廣東二十一世紀傳媒等扎堆亮相。 不乏“失意者”
幾家歡樂幾家愁,在上述企業輔導備案信息中,終止輔導的案例也不鮮見。
比如,在本月16日,山東證監局披露了光大證券關于對山東世紀金榜終止輔導的公告。據悉,光大證券于2012年4月5日與山東世紀金榜簽署首發上市的輔導協議。然而,因山東世紀金榜提出更換輔導機構,雙方決定解除輔導協議。
本月13日,山東證監局曾披露,中信建投已對威海長青海洋科技終止輔導。導報記者了解到,2012年5月,中信建投與威海長青海洋科技簽訂輔導協議。然而,在漫長的等待之下,由于預計在境內A股市場完成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時間具有不確定性,雙方于今年4月簽署了終止輔導的協議。
“事實上,不少急于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都是兩條腿并行,一方面接受上市輔導,尋求上市時機;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尋找合作伙伴,洽談并購事宜,或實現借道上市。”在王政看來,終止輔導的企業很有可能是因為“等不起”正常途徑的A股IPO,或者與輔導券商合作不愉快,轉而尋求其他的融資方式,或變更上市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