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東明縣竹林新村,家家戶戶都是外觀樣式統一的兩層小樓。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高廣超 攝
初冬時節,行走千里黃河灘區,沃野千里。
菏澤市東明縣是黃河流入山東的第一個縣,多年來,12萬灘區群眾飽受黃河水患之苦。而今,當地采取就近就地淤筑大型防洪村臺安置的方式,讓群眾住上舒適安全的“別墅”,圓了“安居夢”。
蓋房“心酸史”
冬日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穿行于黃河灘區。2019年12月17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一行走在菏澤市東明縣長興集鄉找營村,家家戶戶房臺高筑,高的四五米,矮的三米多,高高低低的房臺像一座座“孤島”,成為灘區老村獨有的景觀。
72歲的劉進濤,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找營村,他家的房屋地基比村里的路足足高出四米。“這路平時是村里的道兒,一發大水就成河溝了。”劉進濤指著村里低洼的道路說。
“(我)1969年2月蓋的房,6月份就發了水。”回憶起水災,劉進濤老人一聲嘆息。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年年發水,房子不是被沖壞就是被泡塌。劉進濤大半輩子已蓋了五次房,從土墻到磚墻,淹塌了蓋,蓋了再塌。“那時的房子是土坯房,遇水就塌,房子年年修。”劉進濤說,即便后來改建成磚瓦房,也難逃洪澇之苦。
2003年,黃河蘭考段生產堤兩次決堤,洪水涌進東明縣南部灘區。劉進濤所在的村子被“泡”,已經吐穗的玉米全部被淹,屋子里全是水,家具糧食無一幸免。無奈,他和家人只能在院子里臨時搭帳篷住。
其實,在灘區,每個家庭都有一部“蓋房史”,這也是他們的“心酸史”。
灘區群眾有句順口溜: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這里平均每10年蓋一次房,耗盡家財不說,有時候還要借外債,等還清賬,又要蓋新房子,攢不下錢,也過不好日子,大家做夢都想有個安穩的家。
“生活的半徑”
距離找營村兩公里,是長興集鄉的竹林新村。在東明縣,提起灘區居民遷建,就不能不提竹林新村。
平坦整潔的水泥路縱橫交錯,外觀樣式統一的兩層別墅,家家戶戶都有氣派的門樓;村子里,社區衛生服務站、幼兒園、小學、文化戲臺等一應俱全……這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東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的第一印象。
這些所見之物全都坐落在一個占地800余畝、高約4米的大村臺上。這個巨大的村臺容納了5個灘區自然村,能夠抵御黃河每秒12370立方米流量的洪水。
走進村民劉會來的家,瓷磚鋪地、暖氣片掛墻,屋外寒風凜冽,屋內煦暖溫馨。劉會來熱情地向記者介紹他如今的幸福生活。二層的樓房,每層“三室一廳”,還有大涼臺和一小院,白天在家帶孫子,晚上廣場上跳舞,幸福的生活城里人也羨慕。
“放在幾年前,老村年年發大水,怎么會想到能過上這么好的生活?”劉會來說,多虧搬了新村。
從老村到新村,距離不過1公里,可這1公里路程,竹林村走得并不容易。
2004年,東明縣爭取亞行貸款和省財政資金,開展建設村臺試點,嘗試通過整村搬遷,解決灘區群眾安居問題,劉會來所在的竹林村等5個自然村的5100多名村民被納入試點。
整村搬遷之后,不僅便捷了生活,而且極大地便利了農業生產。過去,耕作半徑過長一直困擾著竹林村的人。在竹林村老址,有居民家中距離地頭最遠可達七公里,整村搬遷之后,最遠距離縮短至4.5公里。此外,竹林新村搬遷之后,騰退出耕地1190畝。
竹林新村還有扶貧車間,貧困戶和留守婦女可以就近就業。從竹林村到竹林新村,目前5100多人已全部搬遷,遠離水患、安居樂業。
“摸著石頭過河”
黃河灘區遷建,無先例可循,無經驗可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竹林新村為今天的村臺遷建提供了經驗基礎。”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指揮部副指揮長劉慶喜說。
2016年8月,山東啟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重大工程。首要問題就是“往哪兒搬”。有專家建議,整體搬到縣城。這個方案看似簡單,劉慶喜卻深知其難。12萬人搬過去,如何就業?搬到縣城不行,從灘內搬到灘外行嗎?
在竹林新村,劉慶喜最終還是找到了答案。
眼下,本著“地相近、人相親、俗相同”的原則,根據群眾意愿,在不增加群眾生產半徑的基礎上,東明縣探索出了就近就地淤筑村臺建設新家園的遷建方式。“村臺一般高4米,占地1000畝左右,通過把黃河里的沙抽出、過濾沉而成。”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指揮部的邢罡說。
按照《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東明縣灘區新建的25個新村,共涉及4個鄉鎮、148個自然村、3萬余戶、近12萬人,計劃總投資100多億元。按照“一村一韻、一村一品”新農村建筑風格,進行高標準建設。“目前兩個試點臺和一期的11個村臺正在緊張的建設中,其他的村臺正在進行地基處理。到2020年年底,25個社區建設全部完工。”
一個個村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承載著灘區群眾的安居夢想,見證著黃河灘區一場歷史性變遷。
談到未來,劉慶喜高興地說,村民全部搬遷入住后,政府將對土地進行復耕,并采取土地流轉、招商引資等方式引進高新農業項目,重點發展旅游觀光和蔬菜相關產業,想方設法增加群眾收入,確保灘區群眾能夠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巖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