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日,全國第900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劉晨進行捐獻。雖然劉晨面帶微笑,但他的胳膊上插著采血機器,一直在進行造干采集,工作人員在一旁照料。
16日,濟南秋雨滴落。和寒冷的天氣相比,山東省立醫(yī)院北區(qū)9樓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卻溫暖如春。24歲小伙劉晨挽袖捐獻造血干細胞,熱血暖透了這略帶寒冷的秋。作為山東大學臨床醫(yī)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劉晨本科期間曾在山東省立醫(yī)院實習。說起這位曾經的實習生,山東大學臨床醫(yī)學院院長、山東省立醫(yī)院血液科主任王欣為劉晨豎起了大拇指。巧合的是,劉晨成為中華骨髓庫第9000例、山東省第789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國慶節(jié)前的電話
“小劉同學,您好。您的造血干細胞捐獻采集方案出來了……”國慶節(jié)前一天,伴隨著一聲熟悉且?guī)в写判缘哪新曂ㄟ^電話傳來,劉晨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
生于1995年的劉晨是山東大學臨床醫(yī)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本科期間,在學校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了一名志愿者。但由于超低的配型成功率,他沒想到自己有一天居然也能接到配型成功的電話。這一切,要從今年7月份開始說起。
“接到電話的時候我很驚訝,驚訝于自己竟然這么神奇的配上對了,但是也有一絲的擔心。”今年7月,劉晨接到了紅十字會電話,雖然自己是學習臨床的,對捐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具體的過程不甚了解。劉晨因對未知存在著本能的害怕與擔心,糾結過后,他同意了捐獻,“因為我學習醫(yī)學的初心就是幫助他人。”劉晨出生在農村,樸實、厚道等性品格深深烙在了他的性格中。
在同意捐獻后,今年8月份,紅十字會通知劉晨進行了加急檢查。“做完這些檢查后,好長時間沒有消息,我和女朋友等得都有些焦慮。”劉晨害怕自己的高分辨沒通過或者體檢不合格耽誤捐獻,特意打電話聯(lián)系了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得到的答案是體檢合格,暫未出捐獻方案。“終于在9月30日接到了紅十字的捐獻電話,這次我沒有絲毫猶豫就同意了。”
親屬由糾結到支持
當劉晨毫不猶豫同意捐獻時,他的父母及親屬卻萬分糾結。
“這么大事,你為什么不先跟媽媽商量呢?”46歲的高淑霞對孩子的語氣中多了一絲焦急。
“媽,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沒那么容易,當時我沒想到能這么快配型成功。再說這是好事,能救別人一命呢!”面對父母的反對,劉晨仍是下定決心不動搖。
“是捐骨髓嗎?如果做骨穿,堅決不行!”雖然在農村,但是高淑霞也知道捐骨髓對自己的兒子意味著什么,她很樂意兒子做好事,“但不能為了這個把自己的身體搭上。”
“早都不捐獻骨髓了,都是捐獻造血干細胞。就和獻血一樣,一個星期身體就能恢復了,對身體沒有影響,其實和吃飯、喝水一樣。”對此,學習了5年醫(yī)學并進行了各種咨詢的劉晨向父母說明白了捐獻造血干細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媽,您不是遺憾沒有生個二胎嗎?因為雙方不能見面,我只知道對方是個比我小大概10歲的女孩子。我把血捐給她,她的體內流的是我的血,而我的體內流的是你和我爸的血,這不就相當于你們又多了一個女兒嗎?我多了一個沒見過面的妹妹,這多好呀,多神奇!”
聽到兒子的勸說,夫妻二人也從糾結變成了支持。“他一直是個樂于助人、有大愛的孩子,既然對身體沒害,我們全力支持他!”
全國第9000例捐獻者
10月16日,劉晨在山東省立醫(yī)院進行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巧合的是,這里也是他本科實習的醫(yī)院,并在血液科實習了2周。
“劉晨在血液科實習時,就起早貪黑,不怕苦、不怕累。”山東大學臨床醫(yī)學院院長、山東省立醫(yī)院血液科主任王欣介紹說,他們科室基本每天都要采血幾十例,曾經作為血液科的實習生,劉晨需要早上6點多就到病房為患者采血,“為他點贊。”
當天12時,劉晨上機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15時,已采集約140毫升,“他的身體反應及采集情況都很好。”王欣介紹說,一般每次造干采集的時間在4—6個小時,大約200毫升。“捐獻結束后休息一晚,第二天就能恢復一些,一周后就能完全恢復。”她說,造血干細胞捐獻已經實行七八十年了,數千例捐獻者都很安全,這種方法并不會對受捐者的身體造成傷害。
更加巧合的是,劉晨也成為了我國第900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截至目前,山東省累計完成志愿者血樣采集入庫199084人份,位居全國第一;累計實現(xiàn)捐獻789例,位居全國第二。其中,2019年,全省實現(xiàn)造血干細胞捐獻99人次。”山東省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李全太說。
(生活日報記者 董昊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