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的濟南,像是一個會變臉的川劇演員。白天太陽高高掛在天空,雖然透有些許寒風,但溫暖的陽光曬在身上還是讓人感覺十分愜意,不過到了晚上就變臉了,與白天的溫度能相差十幾攝氏度,夜晚的街邊常能看到忘記穿厚衣服的小伙子,雙手揣在兜里,不斷地跺著腳。即使寒意如此濃重,大明湖門口還是有一個頭發有些花白的老人不怕冷,下半身穿著一條單褲,上半身一件運動上衣和一件熒光馬甲,騎著一輛小輪自行車從大明湖門口沿著大明湖路向東騎去,身邊還圍繞著三輛警車。如此景象,引來街上100%的回頭率。

  國際B級公路賽丈量員胡新民深夜騎車丈量馬拉松賽道。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戴偉攝  

  胡新民與團隊記錄丈量數據。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靳宇豪攝

  夜騎40多公里,這位老人不簡單

  這個不怕冷的老人是國際B級公路賽丈量員胡新民,此次受中國田徑協會的委派,前來濟南丈量即將開跑的2019泉城(濟南)馬拉松賽道。

  丈量員是個很小眾的職業,目前國內的國際B級公路賽丈量員屈指可數,胡新民在這個領域算得上“大拿”。據了解,胡新民15日下午趕到濟南,在吃了簡單的晚餐之后,就立馬投入了丈量工作。馬拉松賽事對賽道的要求極其嚴格,濟南馬拉松屬于A1級別的馬拉松賽事,因此,在賽道的精準度上要有更高的標準,這也是派丈量員“大拿”前來丈量的原因之一。在正式開始丈量前,胡新民首先進行了丈量工具的校準工作,在精確測量好的300米長的路段上反復騎行多次,通過丈量專用的計數器的度數和平均值精準算出丈量自行車車輪的周長,從而為接下來丈量工作的精準度做出保障。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進行了一個多小時。

  當晚9點50分左右,只見一個小伙子在胡新民的車轱轆旁噴出一道黃色的標志后,胡新民騎著自行車從大明湖的南1門沿著大明湖路向東緩緩地出發了,丈量工作正式開始。這42.195公里,每一米都將在丈量員車輪子的轉動下得到精準測量。

  丈量工作困難多,路燈為伴技術活

  丈量工作不僅僅是個技術活,還需要克服種種困難去完成這項耗時耗力的工作。通常來講,測量完一個全程馬拉松需要耗費約6個小時,按國際通用的“標定自行車測量法”要求,丈量員必須親自騎自行車進行每公里丈量標記,每完成一公里的丈量,都需要在地面上做出標記,這對于丈量員的體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城市馬拉松火熱的當下,一場馬拉松的進行牽動著整個城市的交通脈絡。為了不影響城市交通正常運轉,馬拉松的丈量工作通常選擇在夜間進行。另外,夜間溫度相對穩定,對測量工具的影響較小,可以確保丈量結果更為精準。

  對于濟南來講,晚上10點多還不算太晚。丈量工作開始的5公里,還能在街上看到不少人,尤其是經過泉城廣場的時候,胡新民的丈量工作還引來一些人圍觀。但隨著丈量工作的持續進行,街上的人越來越少,到接近半程終點時,街上幾乎看不到行人,只有稀疏的車輛在馬路上飛馳。騎行近20公里的胡新民看不出絲毫倦意,依舊重復著每一公里的丈量工作,在公里的標記點找個路燈,掏出一個小計算器借著路燈的光亮算算寫寫,最后用筆在紙上記下一串數字。

  交警開道團隊配合,丈量工作順利完成

  整個丈量工作從晚上10點左右正式開始,到次日凌晨4點結束,耗時6個小時。丈量工作可不是一個人騎著自行車溜達一圈就能完成的事,胡新民帶來一個小團隊,團隊內有明確的分工。有與胡新民一起騎車的領航員,還有地標標記員、電子位置標定員和數據記錄的人員等。每到一個公里點,胡新民確定好具體的位置后,大家就迅速就位開始各自負責的工作,明確的分工讓整個丈量過程有條不紊。

  據隨行的工作人員介紹,丈量前要根據每個城市的地形先設計好線路,如果馬拉松的折返點太多,將大大增加丈量工作的難度和時間。不過,2019泉城馬拉松的賽道折返點不多,因此,給賽道丈量時減少了不少麻煩。除此之外,在胡新民的騎行過程中,三輛警車一前一后,側方還有一輛,把丈量員圍在中間,一方面是為其開道,保障丈量時的騎行勻速進行,另外,城市里車多人多,也是保證丈量員的人身安全。這種景象在濟南很是少見,成為夜晚濟南的一道別樣風景。

  三輛警車開道全程保駕護航,隨行丈量團隊通力配合,讓丈量工作順利完成。全程丈量完,大家站在馬拉松的終點處,長舒一口氣。馬拉松備戰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完成了。大家互道一聲“辛苦了”,便消失在濟南朦朧的夜色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見習記者靳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