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6月19日訊 《侏羅紀世界2》正在熱映,暴走的恐龍、狂奔的人類給人視聽震撼,影片中的帝王迅猛龍讓人眼前一驚。與電影不謀而合,6月18日,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宣布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多達300多個,是一億年前的恐龍的生活痕跡。
侏羅紀猜想證實!山東發現“群居恐爪龍”
《侏羅紀世界2》中出現的迅猛龍的“狼群”特征在此次發現中被印證,迅猛龍屬于小型恐爪龍類,這批足跡中,有70余個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印證了小型恐爪龍類的群居特性,此外,這也是世界上首例群體性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據介紹,該足跡發現于山東郯城縣,被稱為李莊恐龍足跡化石群。該處地形條件良好,橫亙于臨沭、郯城、東海、新沂四個縣的馬陵山,海拔不高,但狀如奔馬,恐龍時代的地層出露較好,一直延續到臨沭岌山,在沒有山頭的低矮丘陵里,第四紀耕土層之下幾十厘米就可見白堊紀巖層。


2015年,國內知名的恐龍獵人唐永剛與化石愛好者柳洋在該地探索時,意外發現了該地密集的恐龍足跡。為了研究這批足跡,2017年4月,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領隊,臨沂大學古生物所王孝理教授、張軍強博士、郭穎博士等學者考察了這批足跡。

一般來說,一個恐龍足跡點的恐龍足跡種類都是寥寥一兩種,但李莊足跡點的恐龍足跡卻包括了肉食性恐龍留下的三趾形中型獸腳類足跡、小型獸腳類足跡、微小型獸腳類足跡,以及兩趾形小型恐爪龍類足跡;植食性的窄間距蜥腳類足跡,寬間距蜥腳類足跡,以及鳥類足跡共七種類型,整體超過300個足跡。
看看山東哪些地方還出現過“恐龍足跡”
恐龍足印化石群“現身”山東莒南縣


這是在莒南縣后左山村西嶺上,一處不足10平方米的沙泥巖層上發現的多個恐龍腳印化石遺跡
據記者了解,2003年,在山東莒南縣曾經也發現過恐龍足印化石群,經中科院古生物專家鑒定,其數量之多、類型之全,在國內罕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在實地考察后認為,此處為白堊紀沙泥巖中的恐龍腳印化石。
山東臨沭發現龐大白堊紀“恐龍公園”

中國、美國、瑞士等國古生物學者近日宣布,他們在臨沭的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了一個龐大恐龍足跡動物群。該遺址保存了大型蜥腳類、中型四足類、兩種獸腳類、鸚鵡嘴龍類等豐富的足跡化石,對研究白堊紀早期恐龍的演化、遷徙有重大意義。考察隊發現了罕見的馳龍類腳印,在全球數千個足跡化石點中,僅發現過8處馳龍類足跡。同時,發現了鸚鵡嘴龍這一類可愛的史前小恐龍足跡。這批新發現的足跡大大彌補了對應地層缺乏恐龍化石的遺憾。
在山東諸城曾發現過這些“恐龍足跡”
1964年末,一群地質工作者偶然發現恐龍化石后,諸城便開始上演一個個神話。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世界暴露面積最大的恐龍化石群、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組集群等等,諸城逐漸被冠以多項“最”的稱號,名震世界。
1964年,山東諸城恐龍澗發現的“巨型山東龍”高8米、長15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也是鳥臀類恐龍中最高大的個體;1988年,諸城恐龍澗發現的“巨大諸城龍”高9.1米、長16.6米,創造了世界最高大鴨嘴龍的吉尼斯紀錄;2008年,諸城臧家莊發現的“巨大華夏龍”高11.3米、長18.7米,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諸城鴨嘴龍身體龐大,新的發現一再刷新世界紀錄,在鳥臀類恐龍中是名副其實的“巨無霸”。


2009年10月,在位于諸城市龍都街道庫溝村北的恐龍化石挖掘現場,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發掘。
2009年10月,一具尚不明屬種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從諸城運往北京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進行進一步研究,參加發掘工作的中國科學院著名恐龍專家徐星教授初步認為,這極有可能是一個新的恐龍屬種,是諸城恐龍澗自2008年1月進行第三次科學發掘以來的又一重大發現。記者了解到,此次恐龍化石挖掘工作已經持續了近兩年時間,諸城市恐龍博物館館長李敦景告訴記者,此次發掘過程中不但驚現一具世界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還首次發現了角龍類化石。

兩排直徑約為30厘米的恐龍足跡化石,在早白堊紀時期的巖壁上形成了一道180度的弧形,這道奇妙的弧形上共有28個恐龍足跡。2015年,在山東省諸城市賈悅鎮棠棣戈莊境內發現的這組恐龍足跡化石,呈現180度半圓形狀,恰好保存了恐龍轉向的全過程,是世界首例,被恐龍專家稱為“恐龍足跡拐彎化石”。專家稱,此次發現對于深入研究白堊紀時期恐龍的運動方式、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等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在山東萊陽曾發現過這些“恐龍足跡”





萊陽市素有“中國恐龍之鄉”的美譽,是我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等古脊椎動物化石重要的地點之一。
萊陽是新中國第一龍——棘鼻青島龍發現的地方。萊陽還發育非常奇特的平原恐龍峽谷群,萊陽也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的誕生地。萊陽是真正的“白堊紀公園”。萊陽發現的許多恐龍類型是“侏羅紀公園”到“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中的恐龍明星。
萊陽古生物化石發現歷史悠久,有三次大發現。第一次恐龍大發現是在1922-1930年。譚錫疇于1922-1923年在將軍頂等地上白堊統王氏群和青山下白堊統青山群中采集到恐龍骨骼化石,在北泊子等地的下白堊統萊陽群中采集到魚類、昆蟲和植物等化石,這是我國學者最早發現的恐龍和昆蟲化石。萊陽第一次恐龍等古生物化石的發現,揭開了我國恐龍和昆蟲化石研究的序幕。
萊陽第二次恐龍大發現是在1950-1958年。1950年山東大學地質礦物學系師生在萊陽野外實習過程中,在將軍頂和金剛口發現恐龍和恐龍蛋化石。1951年,周明鎮首次報道了萊陽的恐龍蛋化石,這是我國學者最早發現的恐龍蛋。1951年,中科院古脊椎所楊鐘健帶領劉東生和王存義等組成的科考隊,在金剛口發掘采集了一批恐龍和恐龍蛋化石,1958年楊鐘健發表了“山東萊陽恐龍化石”這一著名的恐龍研究著作,詳細研究命名了棘鼻青島龍,同時還命名了鴨嘴龍類的金剛口譚氏龍,獸腳類的似甘氏四川龍和破碎金剛口龍,以及角龍類的中國鸚鵡嘴龍和其他可能屬于劍龍類、肉食龍類和蜥腳類等恐龍化石,并首次報道了萊陽發現的翼龍類骨骼,這也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翼龍化石。
此后的30年間,在萊陽陸續發現一些零星的古生物化石,包括萊陽譚氏龍、紅土崖小腫頭龍、楊氏鸚鵡嘴龍、寬邊北山龜,以及多種恐龍蛋類型和昆蟲化石等
名詞解釋
恐龍足跡是什么?
漫長的進化演變和瞬間的動蕩,恐龍這一原本的地球霸主已經消失在地球上,但是它們存在的證據以化石的形式保留。
中國地質大學地層古生物學教授張建平表示,與恐龍相關的化石主要包括恐龍骨骼、恐龍腳印、恐龍蛋和恐龍糞便化石。“只有在泥沙的溫度、黏度、顆粒度都很適當的地面,恐龍足跡才能被保留下來。”
這些腳印能幫助科學家了解恐龍的習性。張建平認為,恐龍腳印可提供恐龍的類型、大小、數量和相對豐度、行走方向和速度等信息。另外,恐龍腳印也可提供恐龍足部形態和腳趾數目等信息,在某些情況下,恐龍腳印還保存有皮膚印痕,為研究恐龍皮膚結構和恐龍復原提供珍貴信息。
(閃電新聞編輯 高亞南 柴慧娟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