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全力構建環保大格局和大氣污染防治體系,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今年上半年,我市在京津冀及周邊區域“2+26”個城市中PM2.5為63微克/立方米、濃度最低,改善幅度25%,改善幅度居28個城市和全省第一位,成為28個城市中率先實現控制目標的城市。
市民:“我現在發的朋友圈全都是藍天白云,但是以前不行,以前就有點霧蒙蒙、灰蒙蒙的?!?/p>
去年以來,我市“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為245天,同比增加65天,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環境的改善,離不開科學的監管。在市智慧環保綜合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對大屏幕上的污染點源進行實時監控,54000多個污染點源,一目了然。
市智慧環保綜合調度指揮中心監管員房靖昕:“我們看到的紅點呢,就是當前監測點位出現了超標的情況,再出現超標之后呢,我們系統會自動向他們所在的負責人發送告警短信,收到信息之后,企業就會第一時間去查看超標的情況,同時會在24小時之內將情況反饋給我們平臺?!?/p>
而在以前,檢測人員常常“跑斷腿”也找不到污染源,現在上千個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五萬多家污染源視頻監控探頭,成為環境質量監測的“千里眼”。
市智慧環保綜合調度指揮中心主任李?。骸拔覀兺ㄟ^在線監測、在線監督、在線管理,能實現對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實時地監控。實現精準執法、精準打擊違法排污行為,把執法人員從人海戰術中解放出來?!?/p>
我市還設立了14個縣級環境監管網格、173個鄉鎮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920名,實現鎮街環境監管全覆蓋。目前,全市網格員每天上報的案例達到100多個。
濟寧市環保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孟青松:“把我們的縣市區、行業、鄉鎮、到我們的網格員通過這個智慧環保平臺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實現了線上和線下的互動。 ”
科學監管,精準施策。我市在全國率先構建起行業技術導則體系,圍繞壓煤、抑塵、控車、禁燒、增綠5個方面,制定了11項行業技術導則,將3284家污染源納入導則體系,對照導則標準,整改“散亂污”企業2500家、關停784家。作為煤炭大市,我市牽住壓減燃煤這個牛鼻子,共推廣清潔型煤21萬噸,對全市所有10蒸噸/小時以下的小鍋爐進行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共取締、改造燃煤小鍋爐5329臺。截止6月底,全市所有10萬千瓦以上的燃煤機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濟寧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