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牌

  有個叫有維娜的女孩,剛從山藝研究生畢業不久。她酷愛傳統文化,設計和畫畫都是最愛。因熱愛而鉆研,后來竟腦洞大開,設計出一副史無前例的撲克牌。在這副撲克牌上,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印象中的國王和王后,而是從古代縈繞而來的青銅花紋。

  關于撲克牌的起源,大多數人認為是歐洲,其實撲克牌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早在我國宋代時期,民間就流行一種“葉子戲”的紙牌,西方受此啟發,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最終才改制成現在流行的撲克牌。

  山東藝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的有維娜,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和畫畫都是她的最愛。因熱愛而鉆研,她將古代的青銅器花紋和現代人的娛樂,強有力地結合,設計出了一副獨特的青銅紋飾撲克牌。在她設計的撲克牌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歐洲的撲克臉,而是從古代縈繞而來的青銅花紋。

  有維娜  有維娜

  把“青銅紋飾”畫上撲克牌

  在午后的曲水亭街,陽光的炙熱和泉水邊的綠葉相互輝映。記者在一家茶館里,見到了有維娜。

  坐在記者對面的有維娜,是一名剛畢業不久的研究生,也是一副青銅紋飾撲克牌的設計者。“我的本科專業是平面設計,后來在研究生的專業方向,就選擇了中國傳統裝飾元素研究。”有維娜說,這個專業聽起來有點拗口,對她而言卻很有意思,她認為過去的紋飾離我們雖遠,但值得用現代的眼光反復欣賞和研究。

  有維娜說,在這副撲克牌成型之前,它僅僅是她研究生的畢業設計,“我當時是想用離現代人比較近的方式,去體現和留住古代的傳統元素。”有維娜說,在選擇載體的時候,她想過采用宮廷服飾紋樣,宮廷文化也很有研究的價值,后來為了能再精準地設計出作品,范圍一層層縮減。“因為中國傳統裝飾元素的類別非常多,大類別下還有細致的小分類,在縮減的過程中,我挑出了青銅紋飾,它很典型,也具有代表性。”

  在中學的課本上,有對于青銅器的詳細介紹:“中國的青銅器藝術,經歷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千余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商周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銅器紋飾與王權、神權的結合尤為突出,其神秘、獨特、璀璨的藝術特征延續了十多個世紀并營造了中國早期文明的極濃厚的神秘氛圍。從而使它不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時代,而且也對后來的中國文化及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過有維娜一年的研究、分析、推敲、設計……帶有青銅紋樣的撲克牌,在濟南出現了。有維娜設計的撲克牌。

  青銅撲克有些曲高和寡  青銅撲克有些曲高和寡

  有維娜的家鄉是濰坊青州,來濟南7年左右的時間里,她得知濟南人的撲克文化也非常了得。“大家都很愛打夠級,人一多也特別熱鬧。”有維娜說,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可以信手拈來的物品,可以把傳統文化“裝”進去的現代載體,除了撲克牌之外,有維娜還圍繞著改良設計過的青銅紋飾,設計了周邊產品,包括絲巾、手機殼等。古代的青銅器顏色單一,有維娜進行設計改良后,色彩變得豐富,更易被現代人接受。

  當然,事情總有兩面性,在被接受的同時,也有人在跟她說著“不行”。

  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和知曉青銅紋飾,有維娜加入了很多撲克收藏協會的群,向一些有經驗的收藏者,介紹自己的青銅紋飾撲克牌。“一開始就很受打擊,有一位四川的老師直接告訴我,認為青銅紋飾撲克牌沒什么特別的,更沒有新意。”她說大概是因為收藏者的眼光比較挑剔,他們更愛收藏一些有年代感的撲克,而不是這種新生產物。有一位甘肅的李維剛老師,是為數不多對有維娜進行鼓勵的人,他對有維娜說,這套撲克牌既體現了傳統文化,又能很好地走入現代人的生活中,并幫她做了一些推薦。

  去年5月14日,有維娜帶著青銅器主題撲克、明信片去了北京,進行了青銅器主題撲克牌全國首發暨簽售會。“中國收藏協會、中國撲克館都對這副牌很肯定,還有中國撲克博物館對這次的首發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有維娜說,李維剛老師在紙質收藏界比較有發言權,能通過這樣一個機緣巧合,讓青銅器撲克牌走入更多人的視線,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機遇,“其實能去參展,就已經很幸運了。”

  撲克牌的起源其實在中國

  這次采訪,有維娜特意帶來了自己的手繪本,上面都是她親手繪制的撲克牌面花紋的設計稿。上面的鉛筆痕跡,因為時間久了,變得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不少修改和調整的地方,每一處都一絲不茍。

  黑桃、紅桃、梅花、方塊在這副撲克牌中變成了青銅紋飾中常見的云雷紋;在12張人物牌的設計中,有維娜結合青銅器的禮制等級,采用“龍紋”“鳳鳥紋”“蟬紋”為設計原型進行設計,“龍紋”象征自然力量的形象,同時也是幾千年來帝王形象的代表紋飾,自然與代表國王的“K”相匹配;“鳳鳥紋”是獸面紋的常用附飾,而且“鳳”常常被用來代表女性,故將鳳鳥紋與代表王后的“Q”相匹配;由于“蟬紋”長方形的形象橫豎都可以安置,一般作為次要的紋飾使用,因此與代表侍衛的“J”匹配。“大小王”和撲克牌背面logo的設計則以著名的“饕餮紋”為原型。

  設計完成后,有維娜曾找工廠印制了一批撲克牌,通過自己的網店和朋友圈銷售,“但是因為小眾,知道的人并不多”,用她的話形容就是:“銷量有些慘淡”。

  “起初都是身邊的親戚、朋友在買,再后來很多年輕人看到一些相關的采訪鏈接,就找到我購買。確實是投入了很多的成本,我也很想找到一個好的途徑,將這些很有特色的撲克牌銷售出去。”有維娜說,有網友看到她的報道后說“好想來一副收藏著”,或者“真的是藝術品啊”等,看到這些,有維娜頗為高興,起碼證明有人在慢慢認可她的設計理念。“根據我的研究,撲克大約在宋、元代時期傳入歐洲,由法國人慢慢改良圖案,成為目前世界流傳的撲克樣式,所以撲克牌的起源,其實是中國。”

  有維娜說,她是土洞傳統藝術文化的推動分子之一,“我們需要給老樹一個發新芽、發展、傳承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