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8月10日訊(記者 楊婷婷)8月7日,省政府印發了《山東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十三五”規劃》(魯政發〔2017〕19號),《規劃》的印發實施,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天,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潘好亮,省財政廳副巡視員陳東輝,省發改委社會發展處處長劉勇,解讀《規劃》有關內容。
據了解,山東省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仍有差距。為縮小發展差距,補齊短板,提高均等化的整體水平,近年來,省財政從財政收支劃分、轉移支付安排、統籌資金管理等多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深化省以下收入劃分改革 提高基層財政自我保障能力
山東省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一直堅持“財力下沉”的原則,在收入劃分上著力向基層傾斜。早在2013年,我省就主動推進省以下收入劃分改革,將省級251億元稅收下劃到市縣,同時實施了財政困難縣上解省級稅收增量返還政策,較好地增強了市縣財政自我保障能力。去年結合中央改革部署,又出臺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將中央下劃的增值稅收入全部下沉到市縣,引導基層壯大財源、做大“蛋糕”,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做大做強縣鄉財政的體制新格局。2016年,縣鄉財政收入占到全省的80%,比2012年提高9.6個百分點,基層有了更多的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完善民生支出分級保障機制 減輕基層民生保障壓力
目前,山東省已建立重大民生政策分擔機制,明確各級民生支出分擔比例,省級在安排義務教育、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公共衛生等重大基本公共服務補助資金時,對東、中、西部地區補助比例分別達到40%、60%、80%,極大減輕了基層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壓力。去年,山東省還率先推動了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等民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探索理順各級政府在重大民生支出事項上的關系,適當增加上級政府事權,明確和壓實責任,減輕基層負擔。
加大對下轉移支付力度 重點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
去年省對下轉移支付達到1906.3億元,其中投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達到1446.3億元,占轉移支付總量的75.9%,較好地發揮了轉移支付調節區域間財力差距的作用。為切實增強財政困難縣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山東省自2010年起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2016年安排194.57億元,對52個自有財力不能滿足基本支出需要的財政困難縣給予補助,有效提高了其“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的能力。同時,去年山東省還在全國率先出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政策,按照“公共服務隨人走”的理念,讓新“進城”市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務,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 提高基層財政統籌保障能力
深入推進預算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加大預算統籌力度,將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14項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統籌使用,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提高到15%,2018年將提高到20%,確保2020年達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進專項資金壓減整合,省級專項轉移支付由2013年的243項減少到今年的61項,壓減七成以上。同時,先后在15個、56個和20個縣(市、區)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涉水涉地資金整合試點以及扶貧資金統籌整合試點,通過化“零錢”為“整錢”,增強了基層統籌安排資金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對下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2016年省對下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達到66.5%,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讓基層有更多可統籌使用的財力。
另外,為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今年1月份,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以市為單位統籌推進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指導意見》(魯辦發〔2017〕3號),通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強化市級主體責任、健全財政獎懲機制等措施,以市為單位逐步實現各縣域間民生政策保障標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待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等“五個基本統一”,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制度銜接、水平均衡、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