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空中俯瞰日照城區,綠樹掩映中的一座座高樓正在崛起,勾勒出這座城市的年輕和活力,但散布其中、配套設施嚴重滯后的“城中村”,恰是這畫面中不和諧的一筆。
隨著城市的擴容與發展,城中村,這些“蝸居”在城市的“獨立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臟亂差和制約居民們生活居住環境改善的代名詞,已與日照加快發展的節奏脫節。由此,日照的城中村改造提上了日程。
2015年,日照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意見》,并以“三年攻關 五年收官”的決心和勇氣,打響了這場硬仗。
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共拆遷88個村居、30646處房屋,完成計劃的115%。2017年全市計劃拆遷改造72個村居、2.4萬戶,其中主城區計劃拆遷36個村居、1.6萬戶。截至目前,全市共拆遷村居56個,房屋23717處,完成計劃的95.5%。
近日,日照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得到了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肯定:“日照市立足‘早’字,著眼‘快’字,在推進房屋征收拆遷上出實招,在加快安置住房建設上做文章,在爭取政策性貸款上下功夫,在棚戶區改造工作快推進上取得了明顯成效。”
日照城中村改造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好的成效?帶著疑問,記者走進現場,實地調查城中村改造背后的故事。

6月29日下午,北京路街道東山前村村委會院內很是熱鬧。原來,當天是簽訂拆遷協議的日子。
“說好的早上7:30開始,6:20村委會外的長隊已經排到大街上”,東山前村黨支部副書記汪國運告訴記者,全村共有239戶,截至到當天下午3點,已經簽了235戶,“計劃當天全部簽完。”
據了解,6月12日啟動拆遷,東山前村專門成立領導小組,挨家挨戶調查摸底。從啟動拆遷到簽拆遷協議,前后共半個多月時間,汪國運坦言:“主要是政府引導到位,風氣正,群眾認可度普遍高,因此,拆遷工作推進得比較順利。”
除了事前征詢村民意愿的做法,“點菜式”的安置措施,更是讓村民吃了“定心丸”。
在《東山前村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方案》中,明確補償方式分“產權置換、一套安置樓房+貨幣化補償,以及貨幣化補償”三種。據劉源介紹,對于“點菜式”的安置方式,提倡“1+1”但尊重兩套房,對選擇貨幣化安置的,根據2016年市政府出臺《關于促進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還會享受多重優惠。
除此之外,村民在規定的時間內,簽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后,同時給予簽訂協議獎勵費、臨時安置費和搬家補助費。
在東山前村的拆遷協議簽訂現場,工作人員排成一排,從證件審證—信息錄入—簽訂協議—銀行辦理,各個環節為村民提供“一條龍”服務。
58歲的汪洪堂上午9點就簽完協議,他告訴記者,孫子今年9歲,為上學兒子在城里租房,這次分到兩套房子,兒女一人一套,上學、住房的難題都解決了。“村里男孩結婚或者孩子上學都要在城里買房,為子女和將來考慮,拆遷都是歡天喜地的好事”,汪洪堂說。
城中村改造,這是一場關乎未來的生活更新,同時,這也是一場涉及未來發展的城市更新。
就在日照開發區,包括東山前村在內的長春路片區11個村莊,今年都被列入該區拆遷計劃,騰空的土地使得招引的大項目能“鳳凰”落地,這也是城中村改造給城市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7月21日,秦樓街道南王家村的安置樓封頂,7棟拔地而起的高樓,讓村民看到了未來的新生活。
據了解,該村2016年5月10日簽拆遷協議,6月30日安置樓建設動工,現預計2019年5月入住,“比原計劃提前了三個月”。這是城中村改造推進最快的項目。
按照規定,安置樓建設時間節點需對外發布,“跑表計時、到點驗收”,但要做到“快建設”并不容易。南王家村村主任山峰坦言,資金到位、管理嚴謹,再加上各項審批手續的綠色通道,都為安置樓建設提速。
資金瓶頸,是當前棚戶區改造的難點。據市住房辦副主任劉源介紹,市財政局、市住建局、市財金集團構建“三位一體”融資機制,推動三級平臺分類運作,探索“國有投融資平臺+區縣購買服務”的基金貸款模式,推動棚改資金“快到位”。
來自市住房辦的數據,今年棚戶區計劃融資246億元,已分解落實到27個項目融資,首批9個項目101.33億元已完成政府購買服務,已獲批85.33億元。今年以來,累計爭取國家、省棚戶區無償補助資金12.6983億元。南王家村便是這種融資機制的受益者。
同時,我市制定《市區城中村改造工作流程及審批事項下放實施辦法》,將安置樓建設的審批事項下放到各區,建立“一對一”服務和“面對面”辦公機制,確保了“五項審批”“四證一書”快速辦理。
速度上去了,那質量呢?南王家村安置樓施工方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在建房屋質量不低于周邊商業樓,下一步準備爭創省優工程。
安置樓建設過程中,南王家村村委定期組織村民代表和黨員到施工現場,看戶型結構,看建筑材料質量,“每月至少兩次,3年來我們全程參與施工監督,對工程質量了然于心”,山峰說。
數據顯示,今年,我市棚改安置樓建設任務是57224套,截至8月1日,全市共開工建設安置房46693套,開工率達81.6%。
一邊是如火如荼的安置樓建設,另一邊,對于暫時失去了房子的村民又該如何過渡?年輕人尚可在外租樓房,那么年滿65周歲以上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呢?記者在滕家村老年安置房的郭建治家里找到了答案。
滕家村被列入2017年城中村改造計劃。4月8日簽訂拆遷協議,5月11日搬到了老年過渡安置房內,74歲的滕家村村民郭建治連連稱贊,“原來還愁著房子拆了怎么辦,現在這個過渡安置房真好,還是政府想得周到。”
在郭建治的安置房內,兩間小臥室,一個客廳,小開放式廚房在客廳北面一角,外面再加一個獨立衛生間,盡管面積不大,但被老兩口布置的井井有條。
據滕家村黨支部書記滕懷峰介紹,現在全村有152戶老人住在安置房里,每月只收300元房租,3年過渡期,“由于老年安置房提前建好,我們的拆遷進展也因此更快”。
從拆遷到過渡期安置,再到安置房建設,一切從群眾的需要出發,為民想、解民憂,這正是我市城中村改造迅速推進的根源所在。
完善配套設施融入城市功能,住得好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難以想象,水岸花都竟然是香河街道西五里河村的安置小區:5棟17層、2棟16層的高層組成的小區內,環境干凈整潔,中心花園綠意蔥蔥,老人在散步,孩子在歡笑。
這是東港區最早一批建設入住的城中村安置樓。從2013年4月簽訂協議,到2016年3月入住,僅僅三年的時間,村民就告別了平房,過上了冬天有地暖、做飯有天然氣、下樓有電梯的“城市生活”。
2015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意見》,堅持“一把尺子量后墻”“拆一還二”的補償政策不變,同時,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放開二級市場的原則,土地出讓收入市政府不再統籌,向各區“放權、讓利、壓責”,充分調動了各級改造的積極性。再加上“政府兜底,城投參與”,營造了全社會支持參與的改造環境。
政府讓利于民,百姓的生活步步登高。據香河街道武裝部長梁作山介紹,按照規定,如今安置用地建設適當降低建設強度,安置區建設不低于周邊商品樓盤配套水平。這也是水岸花都的顏值絲毫不差于那些商業樓盤的原因。
拆的是村,改的是生活。談起如今的日子,今年60歲的西五里河村村民劉兆安笑得合不攏嘴:“現在的日子和過去比,那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太恣兒了。”
劉兆安算了一筆賬,他原來2套平房,改造后換了4套樓房,現在租出去一大一小兩套房。此外,村里按照每口人10平方米的比例,每年還能分到一定數額的沿街房集體收入。再加上每月的失地農民保險,一年下來凈收入三四萬,“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拆遷以前,該村的青壯年以養花為主,培育出了一個花卉市場;住上樓后,新生活給了他們新的視野、新的夢想,他們正在謀劃養花的產業化發展。
該村黨支部書記柳文斌說:“以前百姓怕上樓,現在事實證明,城中村改造是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上樓的日子更好了。”
當一座座新樓拔地而起,當一個個項目孕育生長,城中村實現從顏值到功能的完美蛻變,讓未來清晰而有力地展現在老百姓的視野里,他們便從內心理解和支持城中村改造。
更重要的是,城中村改造啟動至今,怎么拆,怎么建,出發點都是老百姓。日照市委、市政府堅持民本思維,從拆遷到安置再到回遷形成了一套成熟機制,這成為城中村改造中最寶貴的“日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