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原是流行于魯、皖、蘇一代的樂器,用作柳琴戲、泗洲戲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及彈奏簡單歌曲,發音響亮宏大,音色高亢剛勁,富有濃郁鄉土氣息,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今年69歲的老人張朝臣,“土琵琶”陪伴了他50多年的人生歷程,帶給他無限的快樂和幸福。近日,記者來到了滕州市姜屯鎮西張坡 村,探訪了這位與 “土琵琶”有著不解之緣的老人。

張朝臣老人六歲母親因病去世,父親也由于身體多病,無暇顧及年幼的張朝臣,他靠跟隨老藝人乞討為生。為了學習柳琴戲,張朝臣跟隨姜屯鎮黃坡村的柳琴戲班打雜,無論戲班到哪里演唱,他都跟著提茶倒水,推車挑擔,布置戲場。
后來,由于各村組建文藝宣傳隊,柳琴戲班也就解散了。為了維持生計,張朝臣便與級索鎮滿莊村雙目失明的楊位宏合作,在微山、姜屯、級索、西崗、大塢一帶走村入戶唱柳琴。楊位宏解放前曾經跟隨卜端品創建的卜家班唱柳琴,是卜家班的臺柱子。解放后,曾經參與組建徐州柳琴劇團。在楊位宏的指導下,張朝臣在戲曲演唱 以及柳葉琴制作方面技藝大增。
“有九個品的有七個品的,有十二個品的有二十四個品的,二十四個品的做到這個位置。”滕州市姜屯鎮西張坡村村民張朝臣告訴記者。柳葉琴在制作上要用到很多木工活兒,但并不是僅會木匠手藝就能完成,最終衡量一把琴的好壞取決于它的“嗓音”。

“平時做琵琶挑選木料,一開始做的是梧桐,選木材的時候都用朝陽的這一面,朝陽的年輪排的寬,有一公分寬,朝陰的年輪細只能用做作殼。這一棵樹只能用到五分之一,一米以下的下節不能用,三米以上的上節不能用,必須用朝陽的這面。”張朝臣告訴記者。
做琴初期,張朝臣都帶著自制的柳葉琴到樂器店向專業的老師們和一些老柳琴藝人請教,回來后,就思考如何改進。后期,他自制的柳葉琴幾乎可以與專業廠家制作的相媲美。
“現在樂器店賣的機加工琵琶,和我手工做的音質大不相同,木材的毛孔手工做的沒封閉死,用機械做的速度快,把木材的毛孔都糊死了,音質出不來,我的樣式是老樣 式,是我自己琢磨出來,又給它拼制的,我為什么要做蓮花,做蓮花的目的代表微山湖的土琵琶。”張朝臣介紹。

隨著經濟的發展,張朝臣一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也都成家立業了。耐不住寂寞的張朝臣便將過去會唱柳琴的老伙計組織起來,成立了票友會,弘揚和傳承柳琴這一傳統戲曲。
傳統柳葉琴制作這項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滕州已瀕臨失傳,目前,仍在制作傳統柳葉琴的只有張朝臣一人,讓傳統的技藝重新煥發光彩繼續傳承下去,是張朝臣老人最大的夢想。
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