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9點半,濟南市召開全市領導干部大會,為為期五天的杭州、合肥、鄭州考察做總結。沒人想到濟南會這么快開總結會,因為在7日晚9點半,70名考察團成員剛剛走下火車。
考察團成員們學到了哪些經驗,這么急切地想和全市干部分享?在總結時,王忠林用了“不大、不強、不美”三個詞來表達濟南和這三座城市的差距。這并不是對濟南的否定,而是對濟南的鞭策。對比這三座城市,濟南到底差在了哪里呢?

“視覺沖擊和直觀感受十分強烈”
“無論是參觀城市還是考察企業,所形成的視覺沖擊和直觀感受十分強烈。”在大會的開始,第一個發言的濟陽縣委書記孫斌說起這次考察,有這樣的一個感想。
這也正是濟南黨政考察團此次實地考察的目的。為了解放全市干部的思想,濟南想了很多的辦法,“我們原來務虛會大家暢所欲言,尋找發展當中的瓶頸,解放思想,形成共識。”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說,如果說之前的務虛會是上篇,那這次走出去尋找差距,就是解放思想的下篇。“我們平時說思路決定出路、眼界決定思路,出去拓寬大家的眼界,通過拓寬眼界發現差距,從而解放思想。”
思想的解放,可以有很多種方式表現出來,有膽識、有氣魄便是其中的重要表現形式。膽識、氣魄是這三座城市共有的特質,也是氣質“中庸”的濟南所欠缺的。
在推動科技創新上,敢于下血本,這就是合肥有膽識、有氣魄的體現。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忠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合肥的量子通訊實驗室,合肥市給他們投資20.3個億,為他們建設一個27萬平方米的實驗室。再一個,為了引進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花了30多個億,建設37萬平方米的實驗室。
反觀濟南,對于推動科技創新、扶持企業發展等方面也出臺了眾多的政策措施,但其中有不少政策收效并不理想,為什么?對此,王忠林表示,在談到此行體會的時候,就有考察團內的干部提出,濟南出臺的一些政策管看不管用,就像小鼻子小眼,不疼不癢。一些干部遇問題時摳條文,在推動工作時畏首畏尾,不敢干。這縱然只存在于部分部門和干部身上,但是通過對比,王忠林也不禁感嘆道:“和幾個地方比,確實差距大。”
杭州繡花功夫搞城建
濟南還得再精細些
北方人的性格大大咧咧,但是這種大大咧咧用在城市建設上,恐怕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所以“建設管理有些粗放”,這幾乎是每個濟南人和來到濟南的外地人都能感受到的。“大紅大綠的廣告、橫七豎八的線桿、亂行亂放的非機動車”,王忠林所提到的這些,在濟南的街頭隨處可見,嚴重影響了濟南的形象。所以,這一次出去,城市建設也是濟南要學習的課題之一。
別的城市是什么樣的?這次去的三個城市,可能在每個人心目當中都有一個過去的形象。“有的同志路上還說,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對于一些城市還是原來的印象,可這次出去一看,變了。”王文濤說。
這種城市建設上的差距,對比杭州尤其明顯。在杭州,考察團參觀了西湖大道,感覺到了一條路的建設原來可以這么的精心,“真是用上了繡花的功夫。”王忠林說。
城市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城市管理同樣要精心。在杭州,當地官員給考察團成員講述了一條路是怎么進行的“多桿合一”,這樣讓城市顯得清爽整潔。“而濟南的上空還有子孫十幾代的電線。”王忠林說。
“這次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城市管理的精細智慧和城市環境的整潔有序。”作為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濟南市城管局局長在外出考察時格外關注了這一方面,“反思濟南,還有大量的違法建設沒有拆除,戶外廣告過多過濫的問題沒有解決,大量的臟亂差現象仍然存在,作為城管干部,我倍感壓力。”
目前,濟南已經提出要提升整個城市的環境綜合治理。“平、亮、綠、美、凈、齊”,這六個字正是濟南未來想要達到的目標。如果這些舉措能夠實施徹底,那么未來的濟南,也可以成為一個經得起看細節的城市。
簽約到開工只用11天
這速度我們敢想嗎?
在合肥考察時,有一個項目給濟南市發改委黨組書記張曰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2011年9月27日正式簽約,到10月8日即開工建設,聯想(合肥)產業基地只用了11天。不僅如此,僅僅8個月的時間,聯想17萬平方米廠房主體結構封頂提前完成,這是“合肥速度”。根據當地媒體報道,一般情況,像這樣規模項目在其他城市想要落實,至少要一兩年的時間。
再看鄭州,鄭州經濟開發區為了支持陸港口岸的建設,投資18個億,建了56萬平方米的倉庫,2016年1月啟動建設,2017年1月投入使用,只用了一年的時間,這樣的速度,也讓人感到吃驚了。
這些工作如果放在濟南來做,速度會怎么樣呢?可能每人心中都能找到一個例子來與這些驚人的速度做對比。
這次考察中,考察團專門看了合肥的萬達旅游城,這個項目在合肥已經投產運行,從簽約到開工大約用了5個月的時間,現在每日接待4萬人次,去年國慶長假總的客流量100萬人次。王忠林在會上提到,王健林有一句話,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萬達所有項目,只要和政府簽約,3個月必開工。而濟南的萬達文旅城項目去年8月26日簽約,如今已經過去了8個多月,預計下個月能夠開工。顯然比“3個月內”的期望長了一些,但在這個項目當中也體現出了“濟南速度”:150天完成2000戶拆遷。
“現在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王忠林說。近一段時間,從濟南重點項目的推進和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濟南并不甘心做一條被吃掉的“慢魚”。
發展速度上一不小心就被趕超
眾多的問題積累起來,最終體現在了發展速度上。“我們不能打盹,因為這次看的這幾個地方,形成了壓倒性態勢。”王忠林列出的一系列數字也傳遞出了沉重的壓力:杭州GDP過萬億,鄭州GDP快8000億元,2008年鄭州是3004億元,濟南是3017億元,而到2009年鄭州是3365億元,濟南開始落后,為3350億元,而且這一差距還在繼續拉大。
一直在濟南后面緊追的合肥的GDP增幅也比濟南高了2個百分點。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對考察團說:“濟南是老大哥,但一不小心我們就和老大哥并齊了。”
濟南也不是沒有發展機遇,只不過很多機遇并沒有被抓住,王忠林在會上也舉了幾個例子。從2003年起,濟南便開始北跨,卻始終沒有真正跨過黃河,而現在濟南提出攜河發展,便是北跨的又一次起點。此外,濟南的綜合保稅區和鄭州同時批復,但是目前的進出口額已經和鄭州相差不是一點半點。
看到這些數字差距的同時,濟南也在看這些城市為何會有這么快的發展速度:“就是拼,5+2白加黑。”王忠林說。雖然濟南現在也在努力,但是一對比就能看出差距。“現在我們在拆遷,大家覺得不少了。但是鄭州這幾年拆遷,一年拆了1億平方米,4年拆了4億平方米。鄭州城中村有17個,而濟南有173個。”
這些差距,是考察團此行最大的收獲。“一個城市要有時代感。”王文濤表示,這一次看到的三個城市都踩到了時代的浪潮上,對自身進行了準確的定位。“我們在空間上怎么邁向新時代,我們在國家戰略上怎么跟上并引領這個新時代?”
找到差距、學習經驗后,這是濟南的下一個課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劉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