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濟南4月25日訊(記者 徐坤杰)家書萬金,家書中蘊含著家庭的情感能量和生活的哲理建構。在中國文化的傳統語境中,家書是一個溫暖的詞匯,它承載家道、家風。為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人心、滋養網絡的積極作用,大眾網開展了“一封家書”網絡文化作品征集活動,自書信征集之日(3月29日)起,活動得到了各地網友的支持,我們也收到了許多網友的投稿,有寫給父母親的,滿滿的思念和感恩;有寫給子女的,滿滿的期待與囑托;有書寫給愛人的,滿滿的甜蜜和堅守;有寫給老師、朋友的,每一封都情深意切……

  五一勞動節將至,天地有大愛,勞動者最美,家書也要抵達那里,給咸滋滋、亮晶晶的汗水,給深夜未熄的燈,給布滿粗糙厚繭卻也大而溫暖的手,給365天如一日的執著堅守者,給無論甘苦、默默奉獻的人……

  攜手前行,我們在路上,路途遙遠腳步從未停下;并肩而立,我們在等你,等你將這大愛大美延續,你可以繼續通過專題投稿郵箱(dzw_zhenggao@@163.com )、山東24小時新聞客戶端投稿頁面(http://w.dzwww.com/s/1756.html )上傳作品,我們等你來,不見不散。

  下面這兩封書信是來自網友陳文念和李文山的投稿,有大愛大美的家國情懷,有與子偕老的恩愛決心、有質樸深刻的父子之情……一紙書信,滿滿感動,分享于你。

  溫潤心靈的那封信

  陳文念

  這封信,不是一封普通的來信,是我與妻子結婚10多年來,妻子寫給我的第一封信,收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在新疆維穩第一線。

  正是這封信,讓我解除了遠在家鄉,遠離親人的思念與牽掛,燃起了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鑄就堅強,用拼搏詮釋忠誠,用堅持贏得勝利,用執著和奉獻譜寫了一個家國情懷的佳話。

  2009年12月26日零點,飛機緩緩降落在烏魯木齊機場,經過了5個多小時的漫長飛行,我作為援疆特警,和戰友抵達烏魯木齊。12月底的烏魯木齊,氣溫在零下25攝氏度左右。到達的那天夜里,剛剛下過一場大雪。然而皚皚白雪、刺骨寒風并沒讓我們退縮,“我們是帶著祖國重重的囑托來的,帶著齊魯人民濃濃的愛來的。”早在出發前,我們就發過誓言并寫下了決心書,“為了新疆的社會安定,我們愿流汗、流血,乃至付出生命!”

  “沒有時間休整,迅速交接投入!”凌晨1點,剛卸下行李,就接到通知。根據安排,我和戰友被派往了形勢嚴峻、情況復雜、條件艱苦的沙依巴克區紅廟子派出所協助維穩工作。抵達當晚,不顧旅途勞累和氣候差異,連夜完成了所有任務交接,直到凌晨3點多才回到駐地休息,第二天早上7點,又準時進入任務區,援疆維穩任務就在這樣緊湊的節奏中拉開了序幕。

  2月7日,農歷臘月廿四,烏魯木齊市沉浸在即將迎來春節的喜慶氣氛中。我和往常一樣,與其他幾名戰友一同執行巡邏任務。看著街頭張燈結彩的店鋪和笑容燦爛的新疆同胞,我也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家人。

  然而,我沒有想到,就在這一天,遠在幾千里之外的妻子給我來信了。

  接到妻子來信那一時刻,心情立刻激動起來,勞累與緊張煙消云散。讀著妻子情真意切的來信,情不自禁的聯想到我們風雨同舟走過來的人生之路。

  年華似溪水,潺潺東流去。轉眼間,我們從相識相愛到牽手走過紅地毯已經10多年了。記得自從結婚后,我倆之間再沒有寫過信,也許過慣了平靜悠閑的日子,泯滅了與生俱來的那份對美好愛情婚姻的浪漫渴望;也許是10多年風風雨雨的閱歷積淀,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對事物的洞察力和是非標準,往往夫妻倆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心有靈犀一點通罷了。

  但妻子說這封信,我不能不寫了,這是咱倆結婚10多年來,我給你寫的第一封信,是我在心里醞釀已久的情感流露。

  老公:現在已是午夜時分,但我仍難以入眠。不知道你現在有沒有入睡,或許還在巡邏執勤吧!干脆起來給你寫封信,和你說說心里話。

  轉眼之間,你離開家已經2個多月了。記得你臨走的那天,我正在從外地往家趕的路上,急促的手機鈴聲忽然響起,我心里就有一絲絲的不安,趕忙按下接聽鍵:“我正在收拾行李,去烏魯木齊執勤……”還沒來得及打個照面,你就急匆匆地走了。雖然,我已經習慣你常常去執行緊急任務,但一想到“打砸搶燒”的恐怖電視畫面,一想到你要去那樣混亂、充滿暴力的地方執勤,我不禁打了個寒戰……每當接到你的電話、收到你的短信,雖然開心不已,但還是忍不住想流淚,因為我想看到你,想讓你早點回家。我的老公,我想對你說,我愛你……

  我想對你說的是,雖然你不在的這段時間里有很多困難我要獨自面對,有時感到很無助,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知道你是警察,是國家衛士,國家在緊急的時候需要你,你就應該舍小家保大家。

  知道嗎?你就是我的靠山,有你在身邊,我就感覺很踏實,很有安全感。你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別太累了。家里都很好,家里不用擔心和牽掛,我會加倍努力,盡一個警嫂的責任,照顧好雙方的老人……

  是的,正是由于妻子的付出和擔當,我才能安心的來到新疆維穩第一線。2009年12月中旬,接到援疆維穩任務通知時,我心里沉甸甸的。因為這時老父親病重住院,家里需要自己做的事情太多了。可是當我和妻子說了此事以后,妻子當下表了態:“有這種機會是好事,錯過就可惜了,我自己可以,再說親戚也可以過來幫忙照顧老人,你就放心地去吧。”聽了妻子的話,我下定了去新疆的決心,但是臨走的那幾天,我經常徹夜難眠……

  很多特警和我一樣,為了執行援疆維穩任務,讓家人受了委屈,“但也正是家人的理解、支持和掛念,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天堂里有沒有雷潭野藕

  ——一封耽誤了十年后才寫給父親的信

  李文山

  父親,黃嶺今又飛雪了,我在漸濃的年味中想起了您。往年的這個時候,您會走出家門給我們挖藕,可您去了另一個世界。十年了,我無時無刻不在想您。

  記得小時候年味漸濃的日子,您總會望著河畔的玉樹瓊枝,問我想不想吃藕?我當然想吃藕。在我們這個地方,藕特別好吃,不說排骨煨藕,也不說清炒藕片,就是取一節藕現洗現吃,也能令我滿口生津。眼看就要過春節了,家家戶戶炸藕合,讓人饞涎欲滴的美食時刻都在誘惑著我,大人小娃都張起嘴巴在等待上天賜予。

  天上的雪花還在紛紛揚揚,您就拿一把鐵鍬,拎一個蛇皮袋往雷潭方向走,而我卻有些猶豫,不是懼怕眼前的寒冷,而是心里想著黃灣的貢藕。

  門前的興隆河連接著千里漢江,黃嶺、黃場和黃灣三個村子一字形沿岸擺開。我總以為我所在的黃嶺是皇陵之誤,要不然怎么除了幾個黃土包什么物產也沒有。緊鄰的黃場有老街和新街,當是皇帝老兒趕場的好去處,而距我十公里之外的黃灣則是天子的樂園,那里盛產貢藕,貢藕有幾分特別,孔是單數的,多數為七孔,也不像其它藕節短多枝,一般都是一枝三節,每節一尺來長,既白又嫩。黃灣藕多粉易爛,湯釅味美,相傳當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食用后,信口吟出“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干心”的絕句,借美女西施的手臂比喻藕的外形,用國神比干的“忠心不二”比喻單數孔,使黃灣藕具有了人的靈氣。

  父親,您說黃灣藕朝貢,金貴得很,平頭百姓想也白想。雷潭多池塘,無主野藕較多,我們就去那里吧!說話間,我們就到了目的地。塘小水淺,荷枯草瘦,可淤泥上早已遍布浮冰,您“嘩啦”一下撥開水底烏云,就自顧自地撂下我在岸上走了。您脫下棉褲,只穿一條短褲,赤著一雙腳踩得冰渣“咯吱咯吱”響。突然,不知什么東西刺破了您的青筋暴突的腿肚,殷紅的血液從潔白雪上冒出來格外刺目,我的心頓時一緊。您卻淡淡一笑,說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往往藏著蚌殼、瓦礫等比較鋒利的東西,挖藕還不是最苦的時候。

  父親,我知道您是扁擔倒下來也不認得是個一字的“泥巴腿子”,可您在不經意間說出的話卻那么耐人尋味。

  周遭是陷進去就難以挪步的淤泥,您的雙腿浸入一米多的深處。腳趾一旦觸碰到了藕,您就興奮地探下身子,佝僂著腰板,用飽經風霜的臉龐貼到冰面上磨磨蹭蹭,然后將十指伸進去,努力地伸到您腳趾踩到的地方,把一枝一枝躲在淤泥的藕拽出來。這種做法,與其說是在用鐵鍬在挖藕,不如說是用手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我曾跟您探討,您點頭說是。您說,挖藕其實是踩藕,用鍬挖的人往往會把藕挖斷,而會踩藕的人則會獲得意外的驚喜,因為只有腳踏實地,才能用腳趾摸到藕的全部。

  父親,您的言傳身教令我受益匪淺。冰水刺骨刺不穿您滿手的老繭,我卻看到見您的手指骨節向外暴長得非常突兀,指甲四周縫隙里嵌著一圈圈黑泥巴,永遠洗不掉因為那是永遠的傷痕。

  在冰天雪地的雷潭挖得野藕,我們趕在臘月三十晚上煨湯,一家人在團圓宴上吃得可開心哪,快樂和香甜充溢在我們的舌尖,溫馨的氛圍彌漫了整個屋子,連百歲之期的老奶奶都笑得合不攏嘴。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當然格外高興,因為藕中多了自己勞作的成分,每一次用筷子夾到嘴里,我都倍感珍惜,覺得心里美滋滋的,儼然自己是個立下大功、得勝凱旋的大將軍。您笑瞇瞇地說,這叫辛苦討來快活吃。

  父親,正是在您的辛苦討來快活吃的養育下,我讀書進了城,慢慢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與收入,每當到了吃藕的時節隨便就可以進超市買上一大堆,如果運氣好,還可以買上過去皇上吃的那種黃灣貢藕,就再也不用到雷潭那樣的地方去挖無主野藕了。然而,無論是烹炸煎煮,還是炒蒸煨燉,我都再也吃不出跟您挖藕得到報償后的那種滋味。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父親,您離開我們已經十年了,我不知道天堂里有沒有雷潭野藕,只是知道每逢佳節我都倍加想念您——我的父親,想念您帶我挖藕的每個細節,想念您挖藕時給我留下的那些質樸而深刻的話語,想念我們父子倆“辛苦討來快活吃”的那種妙不可言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