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的趙女士和丈夫求助《生活在線》,說他們正在讀高二的兒子過年之后再也沒有去過學校,終日在網絡世界里消磨時光耗費青春。
近一個月來,兒子小凱表現格外反常,當媽的也跟著寢食難安。原本以為,兒子只是讀書壓力大,想要暫時緩一緩,但幾天前兒子對丈夫破口而出的一句話,讓她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
中午12點,小凱還在客廳的沙發上睡覺。沉睡中的他并不知道家里來了客人。
面對記者的詢問,小凱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排斥。課業繁重的高二,本該是努力讀書的關鍵時期,他為何選擇離開校園沉迷網絡游戲呢?
老師與父母的嚴格管教,讓正處于叛逆期的小凱感到渾身不自在。在學校感覺壓抑,回家又有一種說不出的恐懼。于是,找不到出口的他,徹底迷失了自我。向日葵心理研究院的姜院長,想試著通過一個小游戲,走進小凱的內心世界。
看得出,小凱對爸爸的“棍棒教育”深惡痛絕,也拒絕與父母做任何的溝通。負面情緒在心理壓抑的越久,父子關系就越僵,冷戰的時間持續拉長。
當父母出現在小凱面前的時候,小凱的情緒突然變得異常憤怒,甚至指著父親開罵。。。。。。從他的眼中,記者看到的不僅僅是對父親的厭煩,究竟是怎樣的童年經歷,讓血脈相連的父子關系跌倒這樣的冰點?心理專家和記者的介入,能不能讓小凱打開心結,能否引導小凱找到他心中的方向呢?
一言不合就吵,吵到極致就甩門離開。諸如此類的場景,在這個三口之家里時常發生。雖說正處于青春叛逆期,但小凱的一系列行為表現似乎要比同齡人激烈得多。而造成這一切的,難道僅僅是父親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嗎?


這邊,姜院長與小凱的父母促膝長談。那邊,記者安撫著情緒失控的小凱。半個小時之后,哭腫眼的小凱返回了自己的臥室。有些埋藏在心底的話,他想通過記者向父母表達。
看到這個沉迷網絡的孩子,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正好迎來了網絡和游戲的大的發展年代。我覺得關鍵還是在于家長的發現和引導。舉兩個例子,都是我身邊的朋友。一個是沉迷網絡,游戲玩兒不錯,他的父母就干脆讓他學了相關的專業,他自己也有興趣,現在廣州一家游戲公司,找了女朋友,并沒有像我們一些家長想的那樣沉淪下去,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需要網絡方面的人才,所以家長能做的恐怕是找到孩子的興趣點。第二個,也是打游戲天天不著家,他父母就嘗試讓他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轉移他的注意力,后來他們發現我這個朋友其實聲音條件特別好,走了藝術類專業,參加藝考,就是我的大學同學,現在也有了自己的事業。
這樣的例子因為就發生在我身邊,所以我覺得,打也好、罵也好,沒辦法讓一個人信服你,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他也許會因為面對的是父母、所以暫時屈服,但他能不能從心里真正改變,恐怕還得找到打開的他心里的鑰匙,那就是幫他找到他的方向,這也許是做父母的能做到的對孩子最有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