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12月27日訊(山東臺 李化成 王晶 張昌興 濟寧臺 梁鳳祥 棗莊臺 侯曉文 菏澤臺 劉長虹)在剛剛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土地“三權分置”是今年農業領域一項重要變革。經營權與承包權分離,土地將“轉”得更快,這為農業內部的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了契機,也吸引了嗅覺敏銳的工商資本。那么,工商資本進入土地流轉的情況怎樣,又有哪些利弊?
工商資本搶灘登陸 農業發展釋放“土地紅利”
濟寧菱花集團是山東最早進入土地流轉領域的企業之一,眼下,企業流轉土地已經達到了15萬畝。
在公司董事長江保安眼里,流轉15萬畝做他們的原料基地,可以跟企業的工業生產緊密聯系在一起:工業的廢料變成農業的原料和材料,而農業生產的糧食則成為企業加工產品的原料。
企業的介入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模式。在企業的汶上農場,原來屬于農戶耕種的人均一畝三分地,現在集中連片經營。規模化降低成本,集約化提高效益,產品進超市,每畝地收入至少增加15%。
菱花集團汶上農場場長崔光輝告訴記者,農場種的是優質小麥,市場價1.25元。通過農資、種子、肥料、農業設備服務這一塊兒上,每畝可以比農戶他們降低120塊錢左右,從整體上一畝地多掙200塊錢。
工商資本進入,不僅效益提升,一些新技術、新理念也滲透進來。因為一家陜西企業的到來,菏澤牡丹種植多年來首次實現機械化。在單縣龍王廟鎮毛樓村,幾臺大型機械正忙著移栽牡丹,這些機械屬于陜西中皇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董汝貞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人工一般兩個人可以一天種植一畝地,人力的費用特別大,而現在,一臺機械一天就可以種四五十畝地,三臺機械一天一百多畝地,種植效率大大提高。
農業廳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土地流轉面積2570萬畝,比2015年增加1個百分點;60%以上流向包括工商資本在內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
山東省農業廳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趙海軍介紹,“三權分置”改革為土地流轉和土地的相對集中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也為工商資本的進入創造了有利時機,工商資本將會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農業領域。
投資農業有風險 工商資本應做好充分準備
資本逐利而來,卻不一定滿載而歸。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進入農業這個相對陌生的領域時,并不是所有的工商資本都做好了準備。
濟寧鄒城市上九山民俗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原先從事房地產開發,這兩年他們把資金注入了上九山古村落,發展鄉村旅游,同時把山下村民們的地也一起流轉了過來。第一年種下來,麥子產量還不到農民的四分之一。
總經理黃明利說,第一年他們經驗不足,再加上水利條件、澆灌不是很到位,畝產只有300余斤,加上人員工資成本和管理成本,一年一畝地的收成還遠遠不夠固定成本的投入。
同樣的教訓也發生在棗莊市山亭區,因為去年一場大雪,原先許多工商資本投資的葡萄園,葡萄樹今年基本上都刨掉了。眼下,許多葡萄園里都空著。
在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看來,一些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時對農業這個領域并不熟悉,另外還有一些高度的浪漫主義者,覺著農業很好玩,到農業去找一個“田園風光”,對農業的艱巨性、風險性都認識不足。
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資金和技術,工商資本想要在農業領域立足,還要解決市場銷售問題,只有提前考察市場,選準種植的作物,才能避免賣難問題。
工商資本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借力”還需防風險
逐利的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自身也獲得較大利益。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因為工商資本的趨利性特征,一旦經營不善撤資走人,農民利益就要受到損害。

在棗莊市常莊鎮,農業經管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正在幫村民尋找土地的下家。年初,一家公司流轉這片土地種葡萄,由于資金鏈斷裂無法繼續,如今地里長滿荒草。經管站站長張玉川介紹,年初時候,工商資本投入農業是比較活躍的。凡是手中有一些錢的資本戶,都愿意往農業上去投入。進來之后,卻發現他們的想象與現實的情況有很大差距,因為農業投入是持續的,除了土地流轉費用,化肥、人工以及農業設施,每年都要追加,投入跟不上,資金鏈就會斷。
工商資本的資金需求如何滿足呢?針對這個問題,“三權分置”意見明確提出,新型經營主體可以用經營權抵押貸款,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工商企業單純依靠經營權抵押,并不能順利貸款。
棗莊市南沙河鎮農業經管服務站站長王次登給記者解釋說,“銀行對這一塊不大認可,他認為你流轉老百姓的土地。所有權是村集體的。承包權是農戶的。你只是有經營權。但是你不付承包金,你經營權是沒有的。一旦無法按時還款,銀行那個意思我不可能去種地。我種地產生多少效益,我也不可預知。”
為破解這一難題,棗莊市由政府出資一億元成立擔保公司,幫助工商資本以及其它新型經營主體擔保貸款。辛翔鵬是這家名為“棗莊市金土地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的負責人,他介紹,根據工商資本自籌資本的投資比例,擔保可以放大十倍。對于大規模的合作社,最大的擔保額度可以達到1000萬。
辛翔鵬說,一般的擔保貸款,企業的抵押物變現能力很強,而農業如果靠經營權去抵押,變現能力就很差,這也是很多銀行和商業擔保公司不愿介入的主要原因。對此,棗莊市通過繼續的支持續貸,讓工商資本恢復生產。因為農業是一個投資見效很慢的行業,這樣通過拉長時間來實現它的收支平衡。
工商資本是農業領域的“大老虎” 警惕“非糧化”“非農化”
據農業部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6月底,在全國中流入工商企業的耕地面積為4600萬畝,比2015年底增加了7.7%。目前包括工商資本在內的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已經達到了270萬家。
記者在棗莊、濟寧、菏澤等地調查時發現,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后,有大部分從事的不是糧食生產,而是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對此,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現象,因為土地租金較高,現在糧食生產成本越來越高,但價格越來越低,所以說工商資本到了農村,要從事一些高效的作物、高效的產業。對此,要警惕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后“非糧化”“非農化”的風險,這樣不利于農業長期健康發展,也可能威脅糧食安全。
山東省農業廳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趙海軍介紹, 為了規范工商資本“務農”,山東省陸續出臺了《關于引導和規范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意見》等10余個指導性文件,做出一系列規定:如建立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制度等,為工商資本戴上“緊箍咒”。如,工商資本一次性流轉原則上不超過一萬畝,五千畝以上的,要報省里備案,三千畝以上的,要報市里備案,一千畝以上的要報縣備案。
劉同理認為,工商資本下鄉,政府要規范引導,因為這是個老虎,要放在籠子里,不能傷人,不能與民爭利,不能破壞農村的經濟秩序。
此外,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于當地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發展程度和農業結構等密切相關,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更不能搞大躍進式的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首先要關心的是這個度怎么把握。什么樣才叫適度,就是要跟農民就業和收入結構非農化的程度相適應,跟農業機械化水平要相適應,跟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水平相適應。如果超出發展階段,盲目去追求擴大經營規模,就會帶來農民的就業問題,就會帶來農業生產效率下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