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全國縣域經濟專門研究機構、社會智庫中郡所發布《2016縣域經濟與縣域發展報告》,并發布了第十六屆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監測評價結果。

  報告指出,全國地區生產總值超300億元的縣域經濟單位有242個,分布在全國22個省市區中,數量最多的省市區是江蘇(38個)、山東(38個)、浙江;占省內縣域經濟單位數量比例最高的省市區是江蘇(92.68%)、浙江(54.72%)、山東(45.78%)。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00億元的縣域經濟單位數量比2014年多10個;超過1000億元的有19個,比2014年多3個(退出2個,新進5個),具體是:江蘇昆山市、江蘇江陰市、江蘇張家港市、江蘇常熟市、福建晉江市、江蘇宜興市、湖南長沙縣、浙江慈溪市、湖南瀏陽市、山東即墨市、內蒙古準格爾旗、江蘇太倉市、江蘇丹陽市、浙江義烏市、山東龍口市、浙江諸暨市、山東榮成市、山東滕州市、湖南寧鄉縣。

  報告指出,全國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超20億元的縣域經濟單位有221個,分布在全國21個省市區中,數量最多的省市區是江蘇(41個)、山東(33個)、浙江,占省內縣域經濟單位數量比例最高的省市區是江蘇省(100%)、浙江(56.6%)、山東(39.76%)。

  2015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超20億元的縣域經濟單位數量比2014年少5個;超過100億元的縣市有9個,比2014年增加1個,具體是:江蘇昆山市、江蘇江陰市、江蘇張家港市、江蘇常熟市、福建晉江市、江蘇太倉市、浙江慈溪市、湖南長沙縣、江蘇宜興市。

  報告指出,全國縣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縣域經濟單位有146個;分布在全國21個省市區;數量比例最高的省市區是浙江(71.7%)、江蘇(46.34%)、內蒙古(26.25%);在東部(除河北外)是片狀分布,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除安徽、湖南和內蒙古外)是點狀分布;西部的大部分是區位優勢(州盟首府等)縣和人口數量比較少的縣。

  報告發布了第十六屆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前121名名單。名單顯示,江蘇江陰市與昆山市再次并列第一。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前121名縣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沿海、山東半島、閩粵、遼寧、中三角地區,以下是完整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