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潤發在濟也遭山寨困局,一時間引發眾多評議!

  華聯、聯華、世紀華聯、世紀聯華、北京華聯……這些“多胞胎”似的品牌,你能分得清嗎?

  前幾天,《濟南日報》曾報道過五花八門的“大潤發”,你逛的大潤發可能不是大潤發!有市民致電本報,不只是大潤發,還有各種華聯讓人眼花繚亂,為何超市這么愛取名叫“華聯”?

  濟南冒出各種“華聯”

  的確,記者走訪濟南市場,發現“華聯”“世紀華聯”等帶有“華”和“聯”的超市格外多。濟南市民最熟悉的莫過于濟南華聯集團,其旗下擁有大型百貨3家、超市大賣場23家、“華聯鮮超”便利店36家以及三星級大酒店1家,門店主要集中在市內五區,還有章丘、德州和濟陽。

  華聯超市的門店上都寫著綠色的“濟南華聯超市”,同時字左側還有“華仔聯妹”。華聯鮮超的門牌上則是紅白綠三色鋪底,標注“華聯鮮超H-Mart”,字左側為“H”字樣的LOGO。巧的是,就在經十路與臘山北路的交界處,路北是濟南華聯超市,路南則有一家“世紀華聯超市”,世紀二字被縮小到了走到跟前才能看到的程度。

  據悉,“世紀華聯”超市在濟南也已有多家,其公司名稱為“世紀華聯超市連鎖(江蘇)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在整個山東已有100多家門店。而還有一個“世紀華聯”,其公司名稱為“中京世紀華聯超市連鎖有限公司”,據稱單是在濟南已有百余家門店。

  有意思的是,連“李鬼”都被模仿了!臘山北路的世紀華聯超市,是個人注冊的單店超市,在濟南還有不少這樣的單店,“鑫泰世紀華聯”“樂家世紀華聯”。記者在街景地圖上搜到了幾十個“世紀華聯”,門店標志各不相同,有的是簡單的藍底白字,有的又加上“品牌超市”,還有的冠上了酒水的名字,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20年前“華聯”初現

  “華聯”初現,還得從20年前說起。當時,我國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不久還要迎接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商業巨頭挑戰。于是,商務部提出創建“華聯商廈”這一民族商業品牌的構想,由其統一投資、統一名稱、統一標志,按現代管理方式運營。于是,在1989年,這一構想落地,商務部出資1.5億元,支持和幫助地方政府籌建華聯商廈。后來,華聯商廈陣營越來越大,很多內地城市也開始設立華聯。1996年,濟南華聯商廈正式加盟全國華聯商廈集團。不過,各個成員都相當獨立,各自獨立運營。

  那時,最負盛名的莫過于上海華聯超市公司,后來公司順利完成改制,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連鎖超市公司,也就是2002年成立的華聯股份有限公司。隨后,“聯華”風頭日盛,就是百聯集團旗下的聯華超市、世紀聯華超市、華聯超市等,而百聯集團下屬企業上海華聯集團,和華聯股份有限公司完全是兩家不相干的企業。

  幾乎同時,在北京的華聯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其LOGO改為了BHG。2002年,北京華聯在濟南動物園北側開店,堅持了不到一年關門。到2013年左右,北京華聯在泉城路貴和購物中心二期開業,2014年北京華聯高級超市,也即BHG開業。2014年底,領秀城貴和購物中心開業,北京華聯開了一家平民超市。

  “李鬼”也成模仿對象

  2005年,金湖世紀華聯超市連鎖有限公司誕生,也就是現在的世紀華聯超市連鎖(江蘇)有限公司。它在網上被稱為“中國最大的山寨超市品牌”,早在2006年,華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就將世紀華聯超市告上法庭,世紀華聯因仿冒華聯,被判賠償50萬元。

  不過,這并沒有妨礙世紀華聯的擴張,其官網顯示,“現擁有直營門店36家,大型賣場13家,加盟店4000余家?!边€有一家“中京世紀華聯超市連鎖有限公司”,其超市門面上也是“世紀華聯”四個大字,兩家的商標都頗相似,這家超市總部在北京,成立于2014年。

  曾經被判不正當競爭的世紀華聯,如今也喊起了冤?!笆兰o華聯就是世紀華聯,跟世紀聯華沒有關系?,F在有很多都是山寨的,它上面會加上很多文字,什么中京世紀華聯、生命世紀華聯,都是有問題的?!笔兰o華聯超市連鎖(江蘇)有限公司的路先生抱怨道,“我們屬于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員企業,我們的標志是白底藍標,中間三顆紅星,而山寨的都是最近五六年才開起來的?!?/p>

  小心被“李鬼”拖后腿

  “在道義上來說,打擦邊球是不可取的,這本身就是對自己的產品不自信的表現,一時可能會得利,但它是依附于被模仿品牌的,肯定做不長遠?!睗鲜猩缈圃航洕芯克L王征分析,超市門檻不高,不少人只想著賺快錢,卻沒想到品牌的目的就是“放心”,如果舍本逐末只是單純模仿成熟品牌,早晚會把自己拖垮。

  王征分析,過去超市不太講究品牌,照搬別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但品牌本身就是無形資產,就是效益?,F在這種名字混戰,基本處在法律的模糊地帶,但之前也有勝訴的先例,所以建議老商家一定要維護自己的品牌,否則很有可能李逵被李鬼拖了后腿。

  “如果申請了馳名商標,無論什么行業都不可以叫這個名字;如果沒有申請馳名標,不是同類型產業就可以申請,”山東齊魯律師事務所叢奔律師解釋,“如果店鋪名稱相似,將面臨被訴訟的風險,以是不是足以混淆大家對其印象來判定。建議商家如果想長遠做,還是盡量避免過于相似,原創一些比較好?!?/p>

  抵制山寨,讓“蹭名牌”者無處獲利

  無論是蹭“大潤發”,還是蹭“華聯”的商超經營者,無非就是想借助在消費者中有良好口碑和知名度的大品牌,走一條發財致富的捷徑。不過,他們可能意識不到,抄襲、剽竊,有時是可以蹭著巨人身影發點小財,但肯定成不了巨人。

  “供給側改革”,其實是一個國家層面對自主創新的戰略性鼓勵。縱容抄襲、剽竊,是對小到一個自然人,大到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不負責任。帶有原罪的資本積累,不應該被鼓勵。對這種有著“歪心思”的商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更多消費者抵制他們,讓他們無法獲利。這不僅是對正當品牌經營者的支持,最終也將為自己營造一個更有序、更有保障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