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深圳加盟華大基因一年多后,梅永紅再次“北上”德州,與市長談起了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年內青島、威海、泰安先后與華大基因簽約,加之濟寧、濰坊、東營的既有合作,目前半個山東都成了華大基因的“客戶”。記者張冠超

  “和市長談生意的人”

  再次踏進山東地界,梅永紅已經從市長變成了老總。

  11月8日,梅永紅以國家基因庫主任、深圳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大農業”)董事長兼總裁的身份,現身在魯北重鎮德州調研,德州市市長陳飛陪同。

  官方信息顯示,梅永紅此次來訪的主要目的地是禹城。禹城是德州治下的縣級市,是國家高技術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也是華大農業在山東擁有投資項目的城市之一。

  2015年9月,已在濟寧市長位子上坐了5個年頭的梅永紅辭職南下,加盟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華大基因”)。當年12月,華大基因注資成立華大農業,梅永紅出任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據了解,華大基因是國家基因庫承建單位,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公司,每天產出的生物基因數據占全球一半,而華大農業以農業物種基因和農業育種為主業,并涉足綠色農業領域。

  公開報道披露,今年3月,禹城市與華大農業旗下的廣州華大銳護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華大山東(禹城)高效集裝箱養殖項目,在禹城養殖熱帶魚。梅永紅曾表示,將全力把該項目打造成華大基因和山東省合作的示范項目。

  在與華大基因的合作中,德州市的愿景不止于此。今年8月,陳飛帶隊赴深圳考察華大基因時,曾坦言希望華大基因把禹城作為在中國北方的發展基地,在生物制造、醫學檢測、健康產業等領域展開合作。

  半個省都成“客戶”

  時間回到2010年,中組部決定從54個中央部委選派66名中青年干部到地方任職,時任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司長的梅永紅“空降”濟寧,2011年1月起任濟寧市市長,并在上任第三年將華大基因引入濟寧。

  2013年11月,濟寧市與華大基因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共同開發醫學健康、重要經濟生物育種等產業。此前,與華大基因合作的山東城市僅有濰坊,2012年與華大基因共建濰坊華大基因檢測中心。

  山東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在梅永紅“下海”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不獨德州,青島、威海、泰安也陸續與華大基因建立了合作,再加上之前與其建立聯系的濟寧、濰坊、東營,目前半個山東省都已成為華大基因的“客戶”。

  今年7月,泰安市與華大基因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泰安市委書記王云鵬在簽約儀式上表示,這次合作主要是以建設山東省唯一基因檢測中心為主導,打造涵蓋基因檢測、腫瘤精準醫學、司法合作、健康旅游、高效農業等多領域的大健康產業平臺。

  青島市則瞄準了海洋基因,該市在8月份與華大基因達成戰略合作,決定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共建國家海洋基因庫,項目總投資30億元,將搭建包括基因資源挖掘、基因組測序在內的技術支撐平臺。

  同樣決定與華大基因合作的還有威海和東營。在8月舉行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威海市市長張惠曾表示,合作將涵蓋公共衛生服務、農業創新科技、基因科技人才培養、海洋科技等領域。而早在當年4月,華大基因就曾到威海洽談農業和漁業項目。

  去年6月,東營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也與華大基因達成合作意向,決定投資700萬元共建谷子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還將圍繞基因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技術、分子育種技術等領域開展合作。

  自稱是一種回歸

  “他有這個意愿來尋找新的挑戰,我覺得非常適合。”談及梅永紅加盟華大基因的原因,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曾表示,梅永紅長期任職國家宏觀決策崗位,且在地方主政多年,無論理論還是實操能力都很強。

  據了解,赴任濟寧前,梅永紅已在科技系統工作近16年,并在農業部從事技術開發推廣工作8年,是一位典型的技術型官員,也是在他主政濟寧的5年中,當地形成了IT業和IT服務業的集聚。

  “我們建了產學研基地、大學科技園,引進了中科院計算所,還建立了資本中心、創客中心、創業大廈等,包括美國惠普、甲骨文、中興通訊(000063,股吧)、曙光等近百家IT企業落戶濟寧。”去年11月舉辦的深圳首屆科協發展理論研討會上,梅永紅對引入濟寧的項目如數家珍。

  而在梅永紅自己看來,辭官下海則算得上一種“回歸”。

  “我到山東之前一直是在科技領域工作,一直在做業務,這樣的轉型實際上是一種回歸,回到這樣一個更能體現我人生價值的軌道上來。”在今年3月舉辦的中國(深圳)IT 領袖峰會上,梅永紅坦言。

  據華大基因旗下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大股份)去年12月披露招股說明書顯示,華大股份董事長汪建年薪為115萬元,不過,公司總經理、CEO尹燁的年薪僅為32.17萬元。

  雖然梅永紅酬薪目前仍舊是謎,但不可否認的是,知名企業高管已成為官員辭職的重要去向。

  如近兩年“掛印而去”的菏澤原副市長張毓華、省社保基金會原股權管理總監夏芳晨、青島原副市長劉明君,去向分別是太平洋(601099,股吧)財險深圳分公司黨委書記、陽光保險集團副總經理、中信泰富特鋼集團高管。

  為企業家訴苦

  從市長到“和市長談生意的人”,梅永紅不但在業務身份上快速切換,作為“明星人物”和“意見領袖”,他如今也成了為企業家訴苦的人。如在11月初舉辦的深圳大梅沙論壇上,他就曾直言企業家地位與社會貢獻不匹配。

  “我們認可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獨特地位,但我們是不是真把企業家作為國家戰略性資源來看待?今天很多人看到企業家的光鮮,但有多少人看到企業家捂著被子在哭,有多少人看到企業家在走投無路時候的場景?”

  在梅永紅看來,企業家的社會地位與他們做出的貢獻并不相襯。

  他回憶,有一次地方政府開慈善座談會,召集了當地很多的企業家,但開會的時候發現會場分成了兩排,里面那一排坐的都是官員,捐款的企業家反而坐到了外圍,他當場就要求調換位置,讓企業家都坐到了前排。

  同時,梅永紅還提及若干民營企業面臨的困境,坦言土地、能源、物流和融資成本當前仍舊偏高。“中國物流成本已占到企業總成本的18%,這比歐美高了約10個百分點,同時目前國內融資實際成本仍舊很高,但歐美、日本的融資成本已降到零甚至是負的。”

  此外,梅永紅還提到民企和國企公平競爭的問題,認為很多領域對民營企業門檻仍然很高。“我現在遇到一個問題,國家現在有很多科研經費、有很多科技項目,民營企業做得再好、再有能力,但是社會公信力不如國企好,哪怕他再小、再沒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