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寶亮 北京報道
導讀
臨沂女孩遭遇電信詐騙的背后,是教育行業信息安全存在巨大漏洞。
8月19日,剛剛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的山東臨沂女孩徐玉玉遭遇電信詐騙,9900元學費被騙走。導致徐玉玉被騙的直接原因,系其聯系方式以及領取教育助學金的信息被泄露。
根據《沂蒙晚報》報道,8月18日,被騙前一天,徐玉玉接到了來自真實教育部門的助學金電話通知。詐騙嫌疑人則以“領取助學金”為由,輕易博取了徐玉玉的信任,并騙取了全家省吃儉用大半年節省下來的9900元學費。
19日晚,徐玉玉及其家人前往派出所報案,在回家的路上,徐玉玉突然暈厥,雖經醫院歷經兩日的全力搶救,但仍沒能挽回她18歲的生命。該事件已經引起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微信公眾平臺上討論此事的文章約4400篇,人民網微博客戶端相關微博下,已經有超過2萬條評論。
23日晚,臨沂公安微博發布“開學在即 謹防以助學金為名的詐騙方式”的警示內容,同時,臨沂警方成立專案組調查此案件。
需要警惕的是,根據教育部公布信息,國家助學金覆蓋了全國20%的本專科生。根據國家統計局信息,2015年,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737.8萬人,在校生2625.3萬人,按此比例計算,今年剛剛入學、領取助學金的大一新生約150萬人,而在校領取助學金的大學生約500萬人。他們,都有可能因為助學金信息泄露面臨詐騙風險。
目前,并不清楚助學金信息的泄露原因。南京郵電大學已經與警方聯系,并稱“未聯系過發放助學金事宜”。知情人士介紹,“助學金從申請到發放存在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可能泄露信息。”根據要求,助學金申請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證信息、聯系方式、住址等26項內容。
倒賣學生數據成風
由于普遍不具備經濟能力,且資金不充裕,學生群體并非電信詐騙的重災區。但這并非意味著學生群體安全系數高。事實上,在記者接觸的多類群體中,學生信息堪稱“最沒有安全保障”的一類。
近日,記者接觸到數個倒賣用戶數據的業內人士,其中3人告訴記者:“只要你聽說過的學校,不論大學、中學、小學,(它們的數據)都有。”
其中一位人士向記者展示的上海某知名大學數據,包含了學生姓名、學號、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聯系方式、專業等詳盡信息。此外,該人士表示可以拿到“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包括學籍號、學校、入學方式、住址、家庭成員等等。該人士表示, “國內學校,有一半數據我都有。即使手頭沒有的,只要你告訴我名字,我也都能拿到。”
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是由教育部在2012年開始實施上線的系統,旨在對全國范圍內的學生注冊、學生信息維護、畢業升級、學籍異動實施信息化管理,全國超過1.4億名中小學信息存儲在該系統上。
根據多位人士報價,“新鮮出爐”、“沒有賣過”的一手學生數據,售價約1-2元/條,大量采購還有優惠。而二手的數據,基本低于1毛,如果批量購買,1萬條二手數據約300-500元。在整個數據黑色產業領域,學生數據售價偏低,相比之下,一些從淘寶、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平臺流出的一手數據,售價在3-5元以上,高峰期售價一度達到20-30元/條。除此之外,在數據黑產中,電商、銀行、股市、車輛交易等數據應有盡有。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 “買數據的,都是拿來騙人的,學生基本騙不到錢,數據賣不上價,鄉鎮之類學校的數據都賣不出去。”
10年前,學生數據要比現在值錢。一位北京某學校教師告訴記者:“倒賣生源數據的漏洞長期存在。很多民辦大學會借合法專業的名義搞非法成教、網教來招生。每年高考之后,他們就從各省買考生數據,當時一個省考生數據售價幾十萬元。每年賣出十多萬的名單。”
對于開設成教、網教教育的學校而言,“高分學生數據不值錢,都是白送,分數低的才值錢。拿到數據之后,學校安排話務組開始打電話,幾天就能招50-60人。”該教師告訴記者:“有的學校每年因此盈利上億元,2006年左右,吃這碗飯的人粗略估計有20多萬。”
“學校、教師、教育局、招生辦,能拿到學生數據的部門太多了,很多人都可能成為泄露數據的源頭。不光賣學生數據,學校教師的數據也都被賣出去了,老師天天都接好多推銷電話”,該人士回憶稱:“2008年之后,主管部門發文明確倒賣生源數據是違法行為,但也沒有控制住。后來,因為生源減少,公立專業都招不滿,民辦的招不到生源,這個生意才淡下來。”
幾分鐘攻破學校漏洞
行業內市場衰落,行業外的電信詐騙、廣告推銷市場則開始興起,而大量的學生數據流入黑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