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坐公交車從家到單位,都會碰上一幫甚至幾幫老太太,有說有笑,分別到煙臺青年路、火車站等周邊的一些大廈、賓館“聽課”,而所謂的“聽課”,其實我們心里門兒清,就是一些介乎于騙子與商人之間的一部分人,以小利小惠誘惑大媽們來買東西。可是,與幾年前傻乎乎只會被人忽悠的大媽不同,如今的“聽課大媽”已經邁入了嶄新的2.0時代,她們絕大多數人知道對方是在忽悠自己,但為了那8個雞蛋、二兩花生油、一條毛巾的贈品,大媽們仍是樂此不疲。

  陳阿姨的“聽課”之旅

  與大部分剛退休的老人一樣,家住芝罘區金象泰小區的陳阿姨每天的生活便是看孩子、種種花、散散步,平淡的不能再平淡。

  不久前的一天,陳阿姨在樓下納涼,一位滿頭銀絲但精神矍鑠的老姐妹告訴陳阿姨,讓她閑暇時跟著自己去聽保健課,不僅能打發時間,還可以學一些養生知識。

  陳阿姨欣然接受,很快便與一票同齡人坐上6路車,來到了建設路附近的一個會議室內。這次開講的是一堂名為××理療科技公司舉辦的“健康答謝會”,看到陳阿姨這位新面孔,一個小姑娘熱情地接待了她,不僅端茶倒水、噓寒問暖,還給陳阿姨送上了一小袋8個雞蛋,簡直比親女兒還懂事。

  一堂課時間不算短,足足兩個小時,認真的陳阿姨還把認為的重點全拿小本本抄了下來。課程結束了,那個熱情的小姑娘又找到了陳阿姨,說公司今天的答謝會專門為老年人準備了養生機與凈水機,價格低于市面至少一半以上,分別是600元與2800元,因為陳阿姨是第一次來,還能給優惠。

  聽到這里,您可能跟我一樣預想到接下來的劇情了吧———心軟的陳阿姨在小姑娘的“甜蜜攻勢”下頭腦一熱沖動消費,買回家一堆根本用不著的東西,然后被孩子責備,自個心里難受。

  但,你錯了!陳阿姨還給了小姑娘一個相同微笑,“今天不買了,謝謝你的雞蛋,再見。”

  哦,對了,文章開頭記者少寫了一段。陳阿姨在樓下納涼時,那位滿頭銀絲但精神矍鑠的老姐妹還說了一句話“記住!他們賣東西都是忽悠人的,咱一分錢不帶,聽完課拿了贈品就回來。”

  聽課大媽“抱團”防忽悠

  是不是被大媽們的智慧所折服?如果是,說明你的思維至少還停留在5年前。如今的聽課大媽早就邁進了“2.0時代”。

  翻開已經有些泛黃的2012年3月10日那天的《今晨6點》,《“神藥”都是忽悠人的,別信啦!》一文中,當時市區一酒店每天早晨還有上百位老年人排隊聽課買神藥。而這樣的新聞,當時多的時候一個月就有好幾篇。

  時光飛逝,這樣的新聞你看我看,像陳阿姨這樣的老年人也在看。“只要腦袋不發熱,心別軟,就不會被騙。”陳阿姨說,她跟老姐妹們,都明白這個理兒。

  那為什么還要去聽課,給對方忽悠自己消費的機會?記者采訪中發現,除了對勤儉程度更高的老年人來說,那些贈品還算誘人,更重要的是,這種“零消費、小返利”的生活消遣方式也對老年人胃口。而聽課大媽們為了防止單打獨斗,萬一被忽悠的陣地失守,多數選擇“抱團”,一般是同住一個小區、或者是多年老街坊,大家一起去聽課,相互提醒,絕對不給對方“下套”的機會。

  掌控“一切”的聽課帶頭人

  而這其中,甚至出現了專門的聽課“帶頭人”。前文那位滿頭銀絲但精神矍鑠的老人便是其中之一。

  她姓周,今年已是69歲高齡,周阿姨退休前是會計,即便如此高齡,算起賬來也絕對比小年輕厲害,同樣也是一位“聽課迷”。

  周阿姨仔細慣了,她會把自己去過的和從別人那里打聽到的課程全部用一個小本本記錄下來:周一上午,青年路××大廈5013室,贈品為兩瓶小花生油;周四下午,環山路××賓館,贈品為折疊扇+瓷杯;周末,南通路××賓館,贈品為一筐6只裝鴨蛋……就這樣,周阿姨很快便將芝罘區幾乎所有的課堂“收入囊中”。

  因為多數課堂的贈品短時間內不能重復領取,臉熟了也不行,周阿姨便像“軍師”一樣,指揮著老姐妹們按時、按點“四處搜刮”,最多是時候,一天能夠領到七八十元的東西,而且老年人坐公交車又免費,有些上班族甚至每天的工資都達不到這個數。

  但每天這樣東奔西走累不累呢,別出啥意外啊?這個你不用擔心,陳阿姨打開自己的隨身小包,藿香正氣水、速效救心丸等等一應俱全,“每天感覺都有事要忙,反正比悶在家里好。”陳阿姨笑著說。

  課堂也需要陪場“觀眾”拉人氣

  而記者了解到,像這樣集防忽悠技能于一身的“聽課大媽”在煙臺絕對不在少數,那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的所謂的“課堂”存在,光往外拿贈品豈不是賠錢賺吆喝?

  這得從這些課堂的本質說起,多數課堂都是由一些介乎于正規商人與騙子之間的“灰色商人”舉辦的,他們推銷的往往是一些不知名的產品,甚至是三無產品。

  而要賣東西,必須要有人捧場,依靠小禮品誘惑老年人前來,這招可謂屢試不爽。但就如一位曾在相關領域工作過的推銷員所講,“現在的老人越來越難騙”。但只要是開課,還是肯定會有人上當,哪怕只有5%,那些成本只有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養生機、凈水機賣到幾百上千元,還是會讓他們大賺一筆,而那些只來拿贈品不買東西的老年人則成了陪場“觀眾”。

  子女的關心陪伴才是最好的“課堂”

  水母網8月18日訊(YMG記者 張韜)老人變聰明了,不好騙了,但由此折射出的一系列問題卻不容我們忽視。雖然像陳阿姨這樣細心地隨身備了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氣水,但就像幾天前煙臺的極熱天氣下,她們還要冒著酷暑外出聽課,萬一中暑或者出個其他意外,你覺得一瓶藿香正氣水能起到多大作用?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年輕人忙于工作、學習,加班加點,少有時間陪伴家中老人。而保健品推銷方式中的“專家”免費健康知識講座、免費旅游、推銷員的殷勤陪伴等恰恰給老年人提供了這樣的精神寄托,讓他們形成依賴難以自拔。子女多陪伴老人,多噓寒問暖,子女的陪伴便是老人最佳的保健品,最好的“精神課堂”,可是我們這些“老師”做得并不夠。

來源:水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