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丞誼身穿碩士畢業袍在哈佛校園留影。(本人供圖)徐丞誼身穿碩士畢業袍在哈佛校園留影。(本人供圖)

  半島記者 魏海洋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名字,從小聽到大,它們也象征著世界學術的最高水平。如果能在其中一個大學就讀,對于很多人已經是最棒的成績。而今天我們認識的主人公卻將先后在這兩所世界頂尖大學讀書學習,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的學習到底是什么樣的?這位同時享有兩所頂尖大學教學資源的女生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外表甜美、知性大方、學術扎實……這位24歲青島女孩背后的留學故事頗為精彩,她還曾在哈佛大學留校工作一年。

  先定專業再定學校

  2007年,徐丞誼從青島7中畢業進入青島2中就讀。高一時,徐丞誼決定出國留學,原因有二。“我一直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國內心理學發展需要人才,我決定去心理學研究非常好的美國留學。再者,我想出國留學鍛煉自己。”當時在青島2中,徐丞誼的成績是文科級部前十名,順利國內高考的話,考一所知名的“985”大學不難,但為了自己的夢想,她毅然選擇出國。

  高二下學期,她來到青島大學ACT中心,外教授課的學習方式,負責任的留學指導老師,都給了徐丞誼很大的幫助。扎實的學習成績,既定的專業目標,徐丞誼順利被美國心理學名校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錄取。這所學校的心理學科非常強勢,“為了盡快積累研究經驗,我大一時就開始申請研究室研究助理的工作。”

  為進重點實驗室鍥而不舍

  這所大學有全美甚至全世界最知名的心理學教授,教授主導的實驗室不僅在業內有名對提升學生的學術水平有很大裨益。伊娃·波梅蘭茨教授的“親子關系研究中心”非常有名,但申請進入這個實驗室的本科生、研究生非常多,一個沒什么研究經歷的外國學生進入這個實驗室當研究助理,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可徐丞誼對待學術和自己堅持的目標有股韌勁。“我準備好了自己的簡歷,通過郵件發給教授,第一次根本沒有給我回音。我不放棄,第二次我又打印了很多份簡歷,塞到實驗室的門縫里,結果還是沒有回音。”

  第三次,徐丞誼打印了更多份的簡歷,實驗室、教授辦公室、郵箱里都投遞上了簡歷。也許是教授被徐丞誼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打動,也許是教授被這個執著的姑娘打擾煩了,最后給了徐丞誼面試的機會。徐丞誼非常珍惜進入實驗室當研究助理的機會,從最基層的打印材料、錄入數據的枯燥工作做起,她到大三時已經獨立開始研究課題,并成為課題帶頭人,領導了12個人的課題小組,在恩師伊娃·波梅蘭茨教授的培養下,她完成了學院的榮譽研究項目,并以最高榮譽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