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初,山東在全省14個市試點分級診療。不過,分級診療雖有了制度設計,但在實際推行中卻困難重重。在省城,章丘市和市中區在省分級診療試點首批縣(市、區)名單中。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連日調查發現,省城基層不少醫療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首診在基層的仍十分有限。
基層機構首診量少,三甲醫院人滿為患
連日來,記者走訪省城天橋區、市中區和歷下區的數十家基層衛生機構,發現就診的患者比較少;就診人數較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天接診量也不過兩三百人。
住在工人新村的呂大爺,患高血壓和心臟病已經多年,他定期到社區衛生中心做檢查。他覺得社區衛生中心離家近還很方便,但平時看病還是會去大醫院,“來這就只是拍一下心電圖、量量血壓,順便再走門規拿藥。”
跟社區衛生中心相比,服務站的情況更冷清,一天接診量加起來不過二三十人。8月3日下午,紫金山小區衛生服務站一位全科大夫介紹,她當天只接診了六名患者。
而8月11日上午十點,在駐濟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的門診大廳,各科室專家診室前卻排滿了人,很多專家號已經排到三十多位,當天下午的專家有的也已約滿。該院門診部負責人透露,僅一個院區一天門診量就接近七千人,每個專家每天要看幾十到上百人不等,而搶手的專家一天則能看到兩百個。這意味著,大醫院一個專家一天的接診量就趕上或超過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天的總量。
為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的難題,去年底,山東省出臺《關于貫徹國辦發〔2015〕70號文件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強化政策導向作用、暢通雙向轉診渠道等3個方面提出10項具體推進措施。根據《意見》,2020年要全面實施分級診療,實現“小病就醫在基層、大病就醫不出縣”,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