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家長過度焦慮
“不僅是非住宿學生,有一部分學生住宿,家長仍然去租‘陪讀房’,這就徹底反映出家長的過度焦慮。”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專家熊丙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焦慮完全沒有必要,一定的社會生活、集體生活是學生應當去適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缺失并非明智之舉。
據了解,在部分“陪讀”家長中,雖然有家長每天忙著為孩子做飯,照顧他們的日常起居,只希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但結果卻不盡然。“不論是走讀、寄宿還是‘陪讀’,應當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來考慮,而非盲目跟風。”一位教育界業內人士表示,根據家校遠近,孩子本身性格來確定,如果有一定適應能力,且有一定自學能力的學生不一定要住校,也不一定要在學校附近“扎根”,盡量幫助孩子安排好時間,引導孩子進行學習反而更重要。

老房子租3年得十多萬:放著三室的新居不住,就為孩子奔個好前程
在濟南市洪樓南路附近有一排樓房,因時間久遠樓體有些發烏,整個樓體也都是用鐵做的把手,每一層四戶人家也顯得有些局促。王琴(化名)在這里一住就是三年,如今終于從這小兩室的房子中搬出,搬著三年來租住的家當搭上搬家公司的大貨車,向西行去。未來,王琴一家的陪讀生活還將繼續,整整六年,都要過著陪讀租房的日子。
50多平小屋里窩著一家三口
時間回到三年前,王琴一家三口拖著行李從轉山西路的新房搬到這個不過六十平的房子中。一個月近2000元的租金,一條連廊,兩個十幾平的小屋,成了他們未來三年的家。
由于年代久遠,樓體有些狹窄,樓梯旁還有一點雜物,夏天偶爾飛出來的蒼蠅也讓這住慣了三室新居的他們很不適應。對王琴來說,為了租下如此小屋確實頗費了些周張,學校周邊的這些老房子不知何時變得搶手,距離學校愈近價格也愈發“好看”,在中介的“忽悠”下,王琴和丈夫掏出五六萬元,支付了近三年的房租,定下這間小兩居。雖然房齡已有近30年,所謂的小廳兩三人并排走都會顯得有些局促,但為了即將上初一的女兒王琴一家仍然沒有過多考慮。
“說是兩室一廳,不過就是兩個小房間加一條過道。”王琴回憶,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將最靠房門的那間小屋自然歸屬于她,小過道對面的陽臺上,兩把椅子加一臺電視機,略顯擁擠,但關上陽臺門,女兒的房間幾乎聽不到任何動靜,這一點也讓王琴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