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部能源消耗總量中,建筑能耗約占35%。被動式建筑因對緩解能源和環境的壓力有顯著作用,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7月19日,全國首個鋼結構裝配式超低能耗綠色“被動房”——由中建八局一公司負責施工的山東建筑大學綜合實驗樓項目完成了結構封頂。該工程為國內第一個鋼結構裝配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結構形式為鋼框架結構體系,用鋼量約為900噸。預計該項目到今年年底可交付使用。
山東建筑大學教學實驗綜合樓工程,主樓地上六層,建筑高度為24米,獨立基礎,鋼框架結構,主要為實驗室和研究室;合堂教室地上二層,建筑高度為13.4米,獨立基礎、框架結構,主要用于大會議室和90人合堂教室。
據了解,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德國的低能耗建筑“被動房”,采用各種節能技術構造最佳的建筑圍護結構和室內環境,極大限度地提高建筑保溫隔熱性能和氣密性,使建筑物對采暖和制冷需求降到最低。值得一提的是,“被動房”是各種技術產品的集大成者——通過高隔熱隔音、密封性強的建筑外墻和可再生能源等材料和工藝,使所有消耗的一次能源總和不超過120千瓦·小時/(平米。年)。在能源和環境危機日益受到關注的當下,被動房屋設計類型將大大緩解能源和溫室氣體減排壓力。“被動房”室內溫度一年四季保持在18℃-24℃,房間全年有新鮮空氣,不潮濕,無霉菌;能耗僅為普通節能建筑的1/10-1/4,若折算成國內標準,建筑節能率約為92%;以北方采暖地區估算,可以在2050年時累計節省34億噸標煤,并將每年采暖能耗增量控制在100萬噸以內;冬季的長江流域,“屋外比屋內暖和”將不再出現,南方的供暖問題將會得到有效解決。
山東建筑大學綜合實驗樓由中建八局一公司負責施工,在被動房的基礎上又創新加入了“鋼結構”+“裝配式”。一方面,“鋼結構”本身具有自重輕、強度高、施工快捷、管線布置方便、施工環境污染少的優點。另一方面,“裝配式”施工在保證了構件的質量,施工操作方便快捷,可縮短施工工期,并有效減少了周轉料具、人工、材料成本的支出。由此,“鋼結構”與“被動房”和“裝配式”的創新性結合,真正全方面實現了建筑的低污染、低成本、低能耗——該項目建成后,將節省能耗、成本等近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