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秉涵帶家人祭拜老兵骨灰
時間:7月9日
地點:濟南長清
特派記者:樊思思 亓翔 劉琛
“以后回來再來看你們,以后回來再來看你們……”7月9日上午,濟南長清萬德鎮慈航園墓地,81歲高齡的高秉涵緊緊抱住兩位老兵的骨灰盒,嘴里反復念叨著這句話,將臉頰在骨灰盒上貼了又貼。他的身后,是默然肅立的妻子和幾個小孫女,此次回到山東老家,高老專程帶著家人來濟南祭拜老兵遺骨,希望孩子們能夠懂得感恩和付出,懂得回家的意義所在。
上午9時許,高老帶著家人來到慈航園,一下車,他便快步向安置老兵骨灰的泰靈塔方向走去。自1991年開始義務尋親以來,高老已先后將100多位臺灣老兵的骨灰帶回了他們在大陸的老家。如今安置在慈航園墓地的兩位老兵,一位是濟南籍老兵張云峰,另一位是安徽涇縣的老兵張心龍,是高老于去年8月和今年4月,分兩次從臺灣把他們的骨灰帶回來的。“今天過來,就是想看看我的老哥。他們雖然已經是骨灰了,但一直活在我心里,今天看見我來了他們也會高興的。”高老認真地說。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生想念……走進安置骨灰的泰靈塔,低緩的音樂增添了幾分肅穆。由墓園的禮兵引路,高老緩步上樓,穿過幾排高高的木架,他在房間盡頭的一排骨灰架前停住腳步,這里便是存放著兩位臺灣老兵骨灰的地方。“老哥哥,老弟又來看你了。”高老動情地呼喚著,隨后緩緩將骨灰盒移出來,“老哥,我現在把你請出去,帶我的家人一起祭拜祭拜。”他輕聲念叨著,仿佛在跟兩位已故的老兵聊天。對于年過八旬、身材瘦削的高老來說,要托起近20斤重的骨灰盒實在有些吃力,但他謝絕了打算幫忙的工作人員,“讓我自己抱著老哥哥吧。”
回到一樓大堂,高老小心翼翼地將骨灰盒擺在紀念臺上,招呼幾個小孫女站成一排,低聲交代著要好好祭拜兩位已經故去的老爺爺。鞠躬,上香,高老表情嚴肅,眼中卻始終含著隱約的淚光。“你們牽著我的手到了臺灣,我抱著你們的骨灰回來,回家來了。”高老回憶說,13歲那年離家后,他一路流落到江南地區,不知道要去哪里,眼看就要活不下去,是當時在部隊當兵的張云峰大哥牽著他的手,把他帶到了臺灣。“他生前曾說過,以后如果有機會,一定要把他們的骨灰帶回大陸。所以我一定要實現承諾,抱著骨灰回來。”高老說,今天帶著孫女們來看望兩位老兵,是想讓孩子們知道,爺爺是有情有義的人,希望孩子們也要懂得付出,懂得感恩。
“我活著的時候做游子,死后一定不要再做游魂。”講到這里,高老情緒有些激動,在同去臺灣的那一批老兵中,高老的年紀最小,這些年來,已經不止一次有老兵這樣叮囑他,希望死后能回到大陸。“臺灣老兵們說的回家,就是回大陸”,高老強調,對這些老兵來說,回到大陸,就算是到家了。如今,高老在臺灣的家中還存放著等待認領的老兵骨灰,這次回山東老家之前,他特意叫外孫女一綾抱了抱骨灰盒。“知道爺爺是要送他們回家,這是善良的事,所以我不會覺得害怕,也支持爺爺這樣做。”一綾說。
“生死是自然現象,就像樹葉黃了,來年又會有綠芽冒出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就是這樣生生不息。”對于生死,高老看得十分淡然。他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這樣即使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只要幫助過別人,為社會做出過貢獻,就永遠活在人們心里。
“兩位老哥哥,下次我回來,一定再到這里來看你們!”臨別前,高老再次面向老兵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三個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