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知了猴”又成了不少市民的餐桌美味。為滿足人們的食用和娛樂需求,所謂人工養殖的金蟬應運而生。前晚,記者前往平度市經濟開發區曲坊村,在村南的一片樹林中,找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童趣——摸知了猴。林子的承包者李進軍是一名普通的農民,經過15年的收集和研究,終于成就了夜產兩萬余只金蟬的景象。

  城里人下鄉嘗試第一次

  昨晚7時許,記者來到平度市經濟開發區曲坊村村南,在一片樹林旁找到了一塊寫有“金蟬”二字的牌子,林子的大門前停了十余輛轎車,這些市民都是過來摸“知了猴”的。

  這片林子的主人叫李進軍,53歲,曲坊村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跟隨李進軍進入大門,只見在通往林子的二道門外,二三十名成年人和兒童正拿著小紅桶,摩拳擦掌等待“開市”。

  “這都是來摸知了猴的,有本地的、高密的、即墨的、膠州的,還有青島來的。”李進軍介紹說。記者看到,這些等待的人群臉上都寫滿了興奮,對于他們中的不少人,尤其是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晚上8時才會集中出洞

  “小時候一到這個季節,就拿著那種把柄特別長的手電筒出去摸知了猴,繞著村子走一圈下來,能摸半洗臉盆。甚至有些人光捋著樹干瞎摸,也能摸四五十個,有時還能摸著蛇。現在呢,能在路邊摸到一個知了猴就跟中獎了似的。 ”42歲的何先生臉上浮起回憶的漣漪。

  既然客人都來了,為何不讓他們進去摸知了猴呢? “這個點還不行,知了猴在7點半左右才會集中出洞,到8點左右到達高峰期,然后進入平峰,一直持續到晚上12點左右。 ”李進軍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