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澎湃新聞登門時魏新海正準備為一位顧客寄去上百公斤的捕鳥網。為了說明他的產品受到歡迎,他打開了一本筆記本,里邊記錄著每一筆交易和每次運送鳥網的目的地。
“生意不錯,”他說。跟這里許多的網具廠一樣,他既生產防鳥網,也生產捕鳥網。“通常賣防鳥網的旺季在夏天,果子熟的時候。但是捕鳥網沒有淡季旺季的差別——捕鳥的人一年四季都想捕。”
魏的工廠是一幢兩層的白樓,建在無棣下屬車王鎮的主路上。廠房的一樓有兩臺織網機,他和家人則住在二樓。他雇了6個人輪班倒,這樣機器能夠24小時運轉。
另一家鳥網生產商財貿網具有限公司位于無棣縣下屬的沈家村,號稱是該村最老牌和規模最大的鳥網生產商之一。一位雇員告訴澎湃新聞,顧客訂一批防鳥網就能免費贈送捕鳥網。“可以用來抓麻雀,”他說,“很好吃。”
雖然中國各地在上世紀都曾經集中捕捉過麻雀,認為它是破壞莊稼的害鳥,但現在麻雀被列入“三有”動物,屬于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科研價值和對環境有益的鳥類。如今,在野外能見到的絕大部分鳥類都已被列入不同的保護級別,捕捉和售賣可能觸犯相應的法律法規。
在這個村子里,只要走在道路上就能不時聽見兩邊農戶家里傳出來的織網機聲,它們晝夜不停。不同的生產商都表示,這幾年許多人開始從漁網轉而生產鳥網,而去年因為生意太好,許多人都購置了新的機器,他們能夠根據顧客的需求來制定捕鳥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無棣的許多家庭作坊都沒有在當地工商部門注冊,因而鳥網生產者的總數難以估量。網上能搜到的當地已注冊的有86家。但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實際上有好幾百戶人家都有自己的作坊。
澎湃新聞接觸的所有制網商都知曉一般情況下捕鳥違反中國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可能構成犯罪。因此,即使山東并沒有禁止制作和售賣捕鳥網,但賣方在接觸陌生的買家時總是比較警惕。“你要黑網還是白網?”因為捕鳥網通常是以黑色的尼龍制成,他們通常以黑色來代表它。
當被問及是否知道捕鳥網有可能置鳥于死地,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采訪中,無棣縣林業局和市場監督管理局都表示他們不掌握生產銷售捕鳥網的情況。
“生產鳥網不屬于涉林企業,我們從未受理過此類行政申請,”縣林業局辦公室主任馮金榮說,“只有受保護的鳥被盜獵我們才會介入。”
捕鳥網廉價易得。在無棣,一張鳥網賣5到10塊錢不等。志愿者巡護時他們發現這樣的一張網每天最多能捕上百只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