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男孩體內的每一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聽上8小時的課。一個班57名孩子,有53個身邊有愛哭的男同學。在大多數的家庭中,媽媽是照顧孩子的主角,也承擔著家庭教育的擔子。

  對于男孩女性化背后潛藏的原因關乎男孩性別意識建立和性別教育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多名家長、老師及社會學、心理學專家,“家庭教育中,爸爸去哪了”成了班主任、心理學專家認為的首要因素。

  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溺愛讓男孩不陽剛

  在此前調查的省城某小學五年級57名同學中,對于男孩女性化的原因,同學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其中,31名同學認為因為“缺少安全感,渴望別人呵護”,36名同學認為受家庭因素影響,家長過于溺愛孩子,7名同學表示是“由于網絡、動漫、韓流的影響”。只有極少數同學認為是“男生自己的原因,性格使然”。

  “像韓流,很多韓國明星穿著打扮都很像女生,會造成同學在追星的時候跟著模仿。”有同學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不愛出門,說話做事扭扭捏捏,不像風風火火的男孩子。”濟南市民韓女士的兒子小崔今年14歲,即將升入初二,但性格行為完全像個小姑娘。韓女士坦言,造成兒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也沒有跟他講過什么性別教育。

  “兒子小時候,我和他爸爸經常發生口角,吵架是家常便飯,可能對孩子的成長不利,造成他唯唯諾諾缺乏男子漢氣概,其次由于工作忙不經常帶孩子出去,總是在家里呆著,使他變得怕生,加上太溺愛孩子,總是放不開手,不讓他自己去闖,我們的孩子才變成這樣。”對于兒子的性格,韓女士很擔心。

  在與孩子交流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我媽媽說不要在外面玩”“我爸爸說不能亂吃零食”“我奶奶讓我放學后趕緊回家……”在采訪中,很多中小學老師都有這樣的共識:過于依賴父母是造成“男孩女性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小時候受到家人的過度保護,性格會變得自私、不友善。別人都得讓著他,更不會換位思考。在生活上,自理能力也更差些,所有這些原因也會導致孩子在與同伴相處時,不受歡迎,會慢慢變得內向和自卑。”濟南市解放路第一小學的一位班主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