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只隔一條河,感覺卻像從城市跨到了農村。對黃河北一帶的居民來說,隨著濟南申報國家級新區,這種情況或成為歷史。屆時黃河北岸一帶不光會涌現大批風景宜人的鄉村游度假地,從市政設施到交通配套也會跟進,讓這里市民真正成為城里人。
“河南”“河北”差距在縮小
濟南市民周茁在大橋鎮工作,多少年來他幾乎天天往返于城區和黃河北。最近,他發現黃河北一帶跟以前不大一樣了。“原來這里從來沒見過堵車,去年開始,每逢節假日,森林公園一帶就車水馬龍的。”周茁說,雖然堵車不是什么好事兒,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如今的黃河北悄然“熱”了起來。
從小就在鵲山一帶長起來的王和龍感覺更加明顯。“車多了,人多了,過來玩的也多了。”王和龍總結。而這個變化從黃河大橋免費后變得尤為突出,成為黃河北蛻變的一個縮影。

“一條河就把這里和城區阻斷開了。”王和龍說,這里的老百姓習慣用“河南”、“河北”稱呼黃河的南北岸。在他們看來,“河南”是城市,“河北”就成了農村。
這種印象不僅僅只存在于當地人的感覺中,也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站在鵲山上,往南一看全是高樓大廈、燈火通明;往北一看則是大片大片的土地。”王和龍說,兩者之間的差別實在太大。
在很多濟南市民的心里,提起黃河北也覺得比較遙遠。王和龍說,實際上,從泉城公園到鵲山,不過十六七公里、20多分鐘的路程。
隨著濟南新區方案申報,尤其是3月16日起本地小型車輛可以免費通過黃河上三座大橋,很多人感到黃河北有望和城區再次連成一片。北岸居民也將不再是“河北”人。“別的不說,光上下班,來回一年就能節省不少錢。”周茁說,這種實實在在的好處更加讓人感覺黃河北融進了城市。
垮河發展,黃河北“進城”
申報濟南新區的同時,前期三座黃河大橋實現了免費通行,這對濟南市民和黃河北的區縣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實惠。打破了這一地區的交通瓶頸,而未來類似的配套建設也將滲入到當地的方方面面。

位于濟陽縣城西南的回河鎮,是連接濟陽縣城和濟南市區的節點鎮。“濟南新區申報成功以后,作為緊鄰黃河的回河鎮,將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融入濟南的步伐將會邁出實質性的一步,濟南郊區會真正的變成濟南城區。”回河鎮黨委書記常為民表示。
農業觀光游崛起,“南山北水”來了
說起濟南旅游,雖然一直有“南山北水”的說法,但受經濟水平、城市配套等影響,以往很多人不愛往北去,北水的優勢難以凸顯。濟南新區建設將真正讓北水在濟南旅游中成長起來。眾多農業觀光項目扎根,也能成功吸引城里人。
“鵲山地理位置優越,離市中心很近,在這搞觀光農業、為城里人提供周末休閑度假的場所,肯定有市場。”董振全說,他的觀光園現在有果樹、蔬菜、采摘長廊、觀光區、餐飲生活服務區,還有九畝的水面專門用來養魚。最近他還特意從微山湖帶回來小龍蝦養殖。
企業過河,家門口打工不是夢
“這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年輕人都在市區打工。”王和龍說。據回河鎮工作人員介紹,鎮上有很多人每天到市區務工。然而,往返市區路途遠、花費高,對他們來說時間和經濟成本比較大。
他們希望更多有實力的企業能在黃河北岸落戶,實現家門口打工。“我們在市區打工,雖然機會多,但每天往返90公里以上,早起晚睡,特別累。”回河鎮后封村的李文杰表示,以前黃河大橋收費,濟南市區的產業跨河轉移受限,導致黃河以北產業發展緩慢。家門口企業少,就業機會有限。
“濟南新區的規劃申報成功以后,在我們這建起的企業肯定越來越多。到時候我們在家門口打工,不用再來回奔波,想想就和做夢一樣。”李文杰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來源: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