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大眾網記者從菏澤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獲悉,菏澤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獲批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項獲批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
菏澤獲批的4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分別為:東明縣的武術點穴法;東明糧畫制作技藝;定陶陰陽爪;鄄城縣北獅皮制作技藝。
12項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分別為:菏澤市的黃河號子、墜子;鄆城縣的山東古箏樂、山東梆子、陶器燒制技藝;單縣四平調、山東花鼓;東明縣的梅花拳;鄄城縣的旋木;成武縣的刻瓷、魯西南鼓吹樂;定陶中醫傳統制劑方法。
看到這你是不是也注意到了這個→_→“東明縣的武術點穴法”?這不是吹牛!江湖上還真有點穴法流傳!聽小編慢慢跟你拉!

武術點穴功夫,在我國各派武術典籍中均有記載,是武術中的稀傳秘技,是建立在中國傳統醫學經絡理論上的一種武術技能。
東明縣位于山東省最西南隅,流布于當地的武術點穴法是梅花拳武學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發展亦隨著梅花拳的發展而發展。自梅花拳第八代傳人焦士虎到東明一帶傳授拳法及武術點穴法至今,現已傳承十代,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武術點穴,又稱“打穴”,是運用各種武術手法,結合雄厚的勁力,點打對手身體各經絡上的要害穴位,致使對手氣血阻塞,產生疼痛、酸軟、麻木、昏暈及死亡癥狀,失去抵抗能力,從而達到制服對手的目的。
點穴之法,不同于拳打腳踢,克敵制勝全靠一指之功。此功夫是建立在傳統中醫經絡理論之上的。習練點穴法須具有梅花五行功、太陽功、太陰功、鎖指功、九九歸一還原功等功法的深厚基礎,通曉中醫經絡學理論,深知氣血流注與五行、天時的關系,遵循“按時取穴、按竅開穴”的原理,經過指功、點打功、抓功等功法的長期練習,循序漸進,方能做到眼疾手快,一擊中的,達到制服對手的目的。

武術點穴又是治療人體疾病的一種重要方法,武術點穴法充分發揮武學功法的優勢,針對患者不同的體質和病情,利用指、錐和肘在患者適當的穴位,靈活運用不同的手法,點穴發功,功力直達病灶,通過較短時間的點穴發功,達到了一次治療長期有效的顯著效果。武術點穴法不斷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人體各種疾病均有神奇的療效。
武術點穴法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結晶,是中國武術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以深厚的中國傳統經絡理論為支撐,是集武功、技擊、養生、診療為一體的綜合技藝。在理論、技法、功法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歷史、文化、體育、醫療和民俗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和認識價值。
哈哈,信了吧!
其實作為武術之鄉,菏澤是中華武術發源地之一。菏澤武術拳種多,奇功異效,奧妙各異,風格獨特,素以“武術之鄉”聞名于世。
如陰陽掌

陰陽掌,是以掌法為主的拳種。它始于寧夏,漢末傳入內地。其掌法陰陽相合,變幻奇特,相傳為東漢末年馬超所創,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歷史。特別是清末至今,陰陽掌在中國東部黑、冀、魯、豫、蘇等省得到長足發展。1836年秋,師承河北唐山王馬坡杜福成先生門下、原籍河南省長垣縣張三寨鄉徐河道村的陰陽掌大師徐永清先生應邀來到定陶,在姑庵鄉付樓村一帶收徒傳藝,鄉間弟子竟從如云。
陰陽掌至今仍在定陶縣姑庵、黃店、天中、濱河街道辦事處等地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煥發著勃勃的生命力。定陶陰陽掌現有弟子門徒近千人。河北唐山杜福成、河南長垣徐永清、山東定陶李繼學三代拳師為該拳在我國東部的廣泛傳播發揮了積極作用。
又如白鶴拳

白鶴拳又名永春白鶴拳。是明末開始發展的福建省民間傳統拳術之一,原無系統。漸次發展出四個派別,依其外形姿勢特性等,分為飛、鳴、宿、食等四類。統稱為白鶴拳。
還有梅花拳、洪拳、水滸拳、炮拳等等,總之,流傳的傳統武術拳種門類約有39個,上述拳種流派傳統套路完整,既有拳術,又有器械,也有對練,還有攻防技術等,充分顯示了多姿多彩的武術文化風貌。
菏澤武術竟然這么流弊,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