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本”里的人生抉擇 實干回報百姓恩情
如今,在劉昌法租住在西沙井村的平房里,記者還發現了一摞紅色封皮的日記本。劉昌法說,這是平時的手記和工作日志,4年來他每天都堅持寫,已有 11本40多萬字,其中的酸甜苦辣將成為他退休后的一份美好回憶。
“這三年,可以說我是在吃著老百姓的飯干工作,我不能不努力地干?!痹?015年1月25日的日記里,記者發現了這樣一句話。劉昌法說,當時感覺快被調走了,過去的一切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在眼前閃現。
“他的耳朵背的非常厲害,一個快70的人了,他跑了好幾個山頭才把藥弄來,天已徹底黑透了。你說當時我是一種什么心情?”劉昌法激動地說,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上小峰村一位年近七旬的趙大叔聽說他得了濕疹后,主動為其上山采藥,回來時已經晚上八點多。
同時,他還想起了2014年的6月15日那天上午,他的妻子帶著幾個朋友來村里玩,結果半天來了6戶老百姓給他送菜、送雞蛋。這讓妻子的幾位朋友大為吃驚,一直追問“你是怎么在村里為的人?老百姓為啥對你這么好?”
“當時我也沒有過多的解釋,因為和老百姓的感情,它不是說一句話、半句話就能表達出來?!眲⒉ㄕf,這種感情是通過平時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與老百姓頻繁的接觸當中結下的,要想贏得老百姓認可,絕不能說空話、放空炮。他舉例說,自己剛駐村的時,村民們正為修塘壩水泥不夠用犯愁,他馬上和單位聯系,兩三天之內就幫助聯系了35噸水泥,兩個塘壩建設順利竣工。這個事雖然不大,但是老百姓看到了“第一書記”幫扶的力度。
“在我接近天命之年、面臨提前離崗,又做出了人生后半段最重要的一次選擇。我要到農村去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干點實際工作,即使干不了大事,至少也能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一點實事。”如今,翻回2012年4月11日這頁開篇日記,劉昌法說,當時許多親友都不理解,覺得一個年近半百、都快臨近提前離崗的人,報名“第一書記”圖個啥。但在他看來,這幾年自己多少為鄉親們干了點事,還借機鍛煉了一下身體,挺值。
貧困戶有了“分紅證” 產業扶貧更“精準”
“不僅要整村脫貧,‘老弱病殘’這些貧困戶脫貧也要有保底機制?!痹诓稍L中,談及上小峰村通過農家樂生態旅游產業實現整村脫貧的路徑時,劉昌法的言語中透露著一種自信。他向記者介紹了與村民收入密切相關的兩個小紅本,一個是《貧困戶分紅證》,一個是普通村民的《股權證》。
劉昌法說,中央扶貧資金款撥下來后,他和村里商量后決定,以村集體、出資村民和貧困戶為股東,注冊成立“山東上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用這100萬資金為村里建設一個扶貧項目,借助該村臨近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地理優勢,以及自身的山、水自然優勢,重點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產業。其中,中央扶貧資金均分到貧困戶人身上,按照1000元1股,貧困戶每人獲得相應股份,其他村民按出資多少入股。該公司由村兩委班子代為運作,產生收益之后,對貧困戶按入股的比例,強制性進行盈利分紅。
“100萬扶貧資金平攤到每個貧困戶身上也就四千多一點,這個錢如果直接分了,估計不到一年就花完了?!?劉昌法說,通過讓貧困戶入股成立公司的模式,是想讓貧困戶能保持長期收益,把“輸血”變成了“造血”。
目前,上小峰村入股參與農家樂的村民已增加到50多戶,村集體去年僅通過鄉村旅游實現的收益,達到了十多萬元。而這個項目在一開始時并非一帆風順。
“光讓老百姓自己掏錢改造農家樂,他當然沒有積極性,”劉昌法說,項目剛啟動時,除了村兩委班子、黨員帶頭,他不斷入戶進行動員,其中,爭取到政府的扶持項目資金,讓老百姓看到有資金補貼,這是上小峰對農家樂鄉村旅游啟動的關鍵一步。
“去年養蜂加上農家樂收入十萬多,這比我之前在鎮上干保安強多了。”第一批加入村里農家樂的徐傳偉說,為了動員他,劉昌法曾騎著自行車到鎮上找他聊過多次,他當時加入主要是被劉書記的真誠打動,沒想到去年農家樂的收益有了明顯增幅,他決定繼續擴大投資。
“守著窮山沒思路白搭?!必毨襞K级髡f,之前他和老伴一年種板栗收入才3000左右,去年借助部分扶持資金整修了兩個房間,加入了村里的農家樂,一年收入近一萬多,最近在外面打工的兒子也非??春绵l村旅游這個產業,也想回來跟著他一起干。
記者了解到,在淄博17.2萬貧困人口中,超過10萬“老弱病殘”已無勞動能力;全省貧困人口中,無勞動能力的占54%,這是扶貧攻堅戰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這恰是上小峰村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