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數五:實施房地產供給側改革

  山東、寧夏將鼓勵企業利用存量房發展旅游、養老、創業等地產,開展多元化經營。如山東、海南等省份已探索將空置海景房、山景房改造為分時度假酒店、養老養生地產、家居式短租賓舍等持有型物業;將符合條件的非住宅庫存改造為中小學和幼兒園、電商用房、都市型工業地產等。

  針對房地產庫存較大的地區,政府還允許開發企業修改城鎮規劃相關內容,將已供應但未開發的住房用地或商業營業性用地,調整為跨界地產或新興產業用地。

  農民買房積極性提高了嗎?

  記者走訪安徽、河南、廣西等多地樓市發現,當前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較大,有的地區去化周期達30余月。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工程師李學軍說:“縣級城市庫存壓力最大,其次是省轄市。”

  各地推出的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購房需求。記者在河南省舞陽縣調查發現,按2015年的銷量算,該縣樓市去化周期為4.6年。自2015年6月,舞陽縣開始實行農民進城補貼政策,農民進城買房首套房在144平方米以下可獲每平方米100元補貼,新婚家庭購房享受每平方米200元補貼。目前,前兩批73套房的補貼已經發放到位,共發放補貼99萬元,第三批已上報50多套,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好多農民都是沖著補貼來的。”舞陽華鑫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臧沖說,今年春節期間就賣了40多套,接近去年全年的銷量。

  房價高仍是影響農民購房的最重要原因。37歲的徐興柱是一名瓦匠,從老家到省城合肥已有四年,但一直沒有購房,“雖然有了幾萬元積蓄,也看了一些遠離市中心的房子,可動輒十幾萬的首付,還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

  除了望而生畏的高房價,受訪農民們表示,買房還擔心三個問題:一是能否享受本地市民的公共服務與資源?二是老家的土地與宅基地怎么辦?三是有沒有穩定的收入?

  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羅國安認為,農民進城買房成為“新市民”,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農民購房意愿受到就業機會、子女上學、公共服務、醫療保障等多重配套政策的影響。同時長期實施的戶籍和土地政策,使許多農民放棄了進城定居的念想,他們寧愿將大半生打工積攢的財富用來在村莊建造自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