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總導演如何自評猴年春晚?
核心提示:盡管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娛樂方式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但是,2016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仍然是許多人在除夕的第一選擇——收視率較2015年春晚增加,已經足以說明這一點。

2月18日,人民日報刊文《春晚,在藝術追求中承載文化責任——訪2016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呂逸濤及策劃甲丁、秦新民》。猴年央視春晚 總導演呂逸濤稱,今年春晚非常明確地把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在第一個節目中正正堂堂地亮出來了,猴年春晚的創作實際上是對春晚理解的高度比 以前更高了,春晚已經不僅限于讓大家歡樂,同時也在歡樂中感受自己的生命進程、國家的發展。
文章如下:
盡管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娛樂方式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但是,2016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仍然是許多人在除夕的第一選擇——收視率較2015年春晚增加,已經足以說明這一點。
事實上,在陪伴中國人走過的30余年中,春晚也經歷了自身的成長與蛻變。從一個個小家庭的電視熒屏,到一個國家的老百姓關注的公共話題,春晚承 載的期待越來越多,它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這決定了它在藝術追求之外,必須不可推卸地肩負起民族文化發展的責任,進而成為弘揚社會主 義核心價值觀和傳播正能量的重要平臺。圍繞春晚正在經歷的這些變化,記者采訪了2016年春晚總導演呂逸濤,策劃甲丁、秦新民。

以“你我中國夢,全面建小康”為創作核心
記者:從1983年至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已經陪伴觀眾走過了30余年。每年的春晚,觀眾都希望能看到跟以往不同的新鮮東西,作為創作者,你們認為今年春晚的創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呂逸濤:每年春晚的第一個歌舞節目就是這一年春晚定位的集中體現,無論是創意定位、風格定位,還是立意定位。今年春晚非常明確地把傳播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在第一個節目中正正堂堂地亮出來了。當然,以前春晚的開場歌舞節目也都是正能量的體現,但內容和表現的方式都不太一樣,因為每個導 演的呈現風格不太一樣。以往的春晚更多地注重歡樂、祥和、喜慶,今年在歡樂、祥和、喜慶中還更加注重國情和民生,表現在第一個節目上,主題的呈現也非常明 確。
秦新民:今年春晚最主要的創新就是特別強調突出主題和主線。以往春晚的主題,一般僅是表達當屆春晚的特征,以此來區別每年的春晚。可以說過去春 晚的主題主要有3個作用,一是作為年度識別;二是作為一個節目的標題,每年的標題不一樣,是一個身份識別;三是營造歡樂祥和的氛圍。從根本上說,春晚其實 是泛主題的,它的主題就是年節主題, 喜慶、歡樂、祥和,整個氛圍就是把年味滲透到整個春晚中。今年春晚明確提出把“你我中國夢,全面建小康”作為整個創作的核心,圍繞它來結構晚會、設計節 目、編排節目、包裝節目,從而形成春晚大餐的菜單。
記者:今年的春晚為什么如此強調主題、突出弘揚正能量?
甲丁:每一屆春晚導演表達理想和藝術訴求的方式都不太一樣,可以循序漸進,也可以先聲奪人,我覺得今年是時候選擇這種表達方式了。我們今天的社會特別需要正能量,春晚作為一個重要的傳播平臺,就應該擔負起這個責任。
秦新民:有人說春晚是中國人的新年俗,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元素。春晚就從一個小家庭的電視屏幕走向一個國家的老百姓關注的事件,它受到的期待越 多,承載的東西也就越多,大家都在關注它,大家都對它產生了情感投射,我認為它就已經變成了公共話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的意識形態、國家的話語、國家 的風范必然要在其中有所體現。
以民族記憶抒發家國情懷
記者:從策劃到創作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今年的這種創新是如何實現的?
甲丁:人生是由無數個記憶片斷組成的,一年也是這樣,組成一年的是很多記憶點。每個個體都有很多記憶,作為一個國家,能夠有集體記憶、共同記憶 的其實就是特別重要的一些節點。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偏重于讓大家樂呵,但實際上過年的時候人們有兩個心理訴求,一是要喜慶,二是感受自己的生命。今年春晚所 做的就是通過用國家民族一年來大事、喜事的串聯,讓大家覺得這一年跟往年不一樣。
呂逸濤:我們選擇了2015年的國家記憶和國民記憶來完成春晚的呈現,恰恰這個方式讓大家在觀賞它的時候感受到自己在2015年的存在感。每個 人在回顧一個場景、聽一首歌的時候,會想到自己在那時那刻在做什么,這也正是我們采用這種呈現方式的立意基礎。今年春晚的創作實際上是對春晚理解的高度比 以前更高了,春晚已經不僅限于讓大家歡樂,同時也在歡樂中感受自己的生命進程、國家的發展。
秦新民:今年春晚的創作思路是根據主題來完成晚會應當具有的一系列要素。以前,春晚就是40個左右的節目,晚會的結構和節目的創作都有可復制的 經驗和模式。今年則不一樣,所有節目創作和編排都是按照主題、主線對位,比如春晚分為4個節目群,“共筑中國夢,全面建小康”“共抒中國情,傳承民族魂” “東西南北中,共舞中國風”“共享中國年,全民大聯歡”,每個節目群的節目在內容上都是從不同側面來體現相應的主題。這個變化是從最初的設計理念的改變到 最后操作中相應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