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魯粵浙四省“兩會”本周閉幕,各省“十三五”規劃草案都要提交本省人代會審查,并由財政經濟委員會出具審查結果報告。本次“兩會”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會議,既要按慣例部署2016年工作,更要以五年視角部署“十三五”發展目標和規劃。

  今后五年,蘇魯粵浙在經濟發展上將有一番怎樣的“龍爭虎斗”? 對標蘇粵浙,山東要想“放大優勢、科學趕超”,底蘊何在?空間何在?結合本次“兩會”透露的“十三五”規劃信息,研讀四省省委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新銳大眾記者進行了梳理分析。

  全面小康三個“翻一番”目標,四省都要提前實現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到2020年,全國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全國各省制定“十三五”規劃必須參照的總目標。

  蘇魯粵浙“十二五”圓滿收官,各項目標、指標全部完成,這是四省規劃“十三五”的總基礎。針對三個“翻一番”的宏偉目標,蘇魯粵浙拿出沿海經濟大省的魄力與擔當,無一例外,全部要“提前完成”。

  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萬億元臺階,超過7萬億元,年均增長9.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4萬美元。山東省2015年生產總值達到6.3萬億元,“十二五”年均增長9.4%。人均生產總值從6千美元增加到1萬美元。這兩個GDP分居全國第二、第三的省份,盡管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表述上中規中矩,但通過亮家底擺措施,都是底氣十足、信心十足:兩省明確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左右。

  再看粵浙兩省,特色較為鮮明:廣東無疑占了一個“先”字,浙江明確占了一個“高”字。

  廣東提出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省小康指數達到97%以上,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實驗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廣東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無疑也是廣東“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總目標,2018年實現全面小康正是“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的具體體現。

  浙江的目標更高一些,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更進一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因為,按照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測算,浙江全面小康指數2014年就已達到97.2%,居全國各省市區第一位。

  浙江還增設了一個“翻一番”的指標:人均生產總值,這在蘇魯粵浙四省當中是唯一一個。實現“四翻番”目標,僅需要GDP年均增長7%以上,但專家測算“十三五”潛在增速在7.5%左右,提前實現“四翻番”較為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