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顧名思義是寒冷的空氣像潮水一樣奔流過來的意思。連日來的大風寒潮,襲擊島城。氣象部門對寒潮的定義是:冷空氣侵到某地以后,使那些地方的溫度在一天內降低10度以上,同時那一天的最低溫度又在5度以下時,叫做寒潮。侵入我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西伯利亞等地暴發南下的冷高壓。這些地區冬季太陽是在北極地帶,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雪覆蓋,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好像躺在一個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樣,越來越冷、越來越干。當這股冷氣團積累一定程度,氣壓增大,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機會,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泛濫、傾瀉,形成寒潮。市第六人民醫院中醫博士朱維平提醒,最強寒潮雖然接近尾聲,但仍需防“冷輻射” 。
寒潮過后“冷輻射”隨之而來
“生活環境中有各類輻射,比如冬季人們在火爐、暖氣旁采暖,是利用了熱輻射,熱輻射也稱為正輻射。反之,人在靠近冰冷的墻壁或寒冷的物體時,會產生冷的感覺,這是因為冷輻射所致,冷輻射又稱為負輻射。”
朱維平說,在寒冷季節,室內氣溫和墻壁溫度有較大差別,墻壁溫度比室內氣溫低3℃~8℃。當墻壁溫度比室內氣溫低5℃時,人在距離墻壁30厘米處就會產生寒冷的感覺。如果墻壁溫度再下降1℃,即墻壁溫度比室溫低6℃,人在距離墻壁50厘米處,就會產生寒冷的感覺,這是因為 “冷輻射”(亦稱負輻射)導致的。
時下還在交九季節,這個時節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素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說法。這個時節溫度最低。俗話說:“三九四九冰上走”,一般說的就是這個時節。人體組織受到過量負輻射的作用之后,會出現“冷輻射”綜合征。
中醫講寒主收隱與凝滯,引致血脈不通。尤其是夜間睡覺時,感知力相對薄弱,“冷輻射”會悄無聲息地影響到血管、肌肉、韌帶等,寒氣所至之處,都會對肌體形成損傷,中老年人常見的冷痛癥、關節痛,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受了寒氣的侵襲所致。
“從西醫角度來看,寒冷會引起交感神經的興奮,導致心臟以及腦部的供血負擔增加。由于墻面與室內溫差的影響,在睡眠期間若是長時間靠近墻壁,寒氣的輻射會引發血壓升高以及局部的血液循環出現異常。”
“冷輻射”對人體有危害
在寒冷時節,一種潛伏的“冷”,會比普通的寒冷對人體危害更大,這就是“冷輻射”。
朱維平說,作為溫度相對較高的人體,在接近諸如墻壁、地面或其他較冷的物體時,熱量會被吸收一部分,往往會有冷風颼颼的感覺,這就是冷輻射造成的。這就是為什么冬天里,有些人在戶外并沒有覺得多冷,反倒在室內越坐越冷的原因。
“冷輻射”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研究發現,當人體組織受到“冷輻射”的作用之后,局部組織可出現血液循環障礙,神經肌肉活動緩慢且不靈活。可能會導致局部組織出現血液循環障礙,神經肌肉活動緩慢,全身的反應一般為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尿量增多,感覺寒冷。如果原先就患有心腦血管病、胃腸道疾病、關節炎等病變,可能誘發心肌梗死、腦出血、胃出血、關節腫痛等“冷輻射”綜合癥。
如何預防?朱維平給出的建議是:床距墻30厘米:“冷輻射”常常是悄無聲息地侵入人體,尤其是在夜間睡眠狀態時,人體的防范最弱最易受寒邪潛入。因此,應當避免把床安置在靠窗位置或者外墻面一側,或者將床或者沙發與墻面拉開30厘米左右的距離,睡覺時別讓身體面向墻壁入睡。
出門穿雙厚底鞋,以防地面的寒氣從下侵入人體,躲避對腳踝、膝蓋等部位造成輻射影響。寒潮過后,應少在樓群間散步。因為在建筑物密集區過長逗留,也容易無形中受到寒涼的外立墻面的 “冷輻射”影響,因此,最好在陽光充足、相對開闊的場地中鍛煉。